词条 | 产权、创新与经济增长 |
释义 | 《创新、模仿、知识产权和全球经济增长》是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中关于创新、模仿、知识产权和全球经济增长方面的一本专著。书中内容涉及创新、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边干边学,知识外溢和长期增长,内生技术创新,R&D和长期增长,创新贸易与长期增长等经济学方面的论述。 图书信息书 名: 产权、创新与经济增长 作 者:邱爽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505881655 开本: 16开 定价: 36.00元 内容简介知识产权制度规定了创新成果的权利归属,是激励创新的重要产权机制。通过对技术原创性和求偿权的保护,使新技术带来的收益及其他相关权益的归属得到合理界定,从而鼓励创新者的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一方面形成了法定保护期内人为的垄断,鼓励人们去获取这种垄断收益;另一方面,也为知识的流动与共享创造了条件。因为只有产权明晰,创新成果才能够进行交易、出让,从而实现社会共享。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充分尊重创新主体的劳动,是激发人力资本创新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人力资本效率的内生力量。人是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本是创新的源泉和决定因素。创新离不开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以及技术创新者,没有他们或者他们的创造性不能发挥,企业创新将无法实现,国家创新也就失去了微观基础。 人力资本创新潜能的发挥取决于人力资本效率,而激励是最大化实现人力资本效率的核心。作为一种“主动性资产”,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本效率的高低,从而直接影响着其创新能力的发挥。人力资本产权制度通过权利的界定、收入分配的确定,能有效地刺激人力资本供给,提高创新主体活动的效率。 本书基于以上认识,将产权制度与创新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促进创新的二维产权理论模型,分析、论述了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是创新激励的两个最重要的支点,提出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外显维度、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是促进创新的内在维度的观点,并且利用丰富、详实的材料对所提论点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经验检验。作者的这一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服务于我国国家创新战略实施的需要,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相应的思路。如果要对此项成果作一概略的总体评价的话,那就是:本书理论结合实际,对创新的产权激励做了比较系统的思考,不仅文献基础扎实,而且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论述也较为深入。其所提出的分析框架和所得出的分析结论,对于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本书作为年轻学者的学术成果,自然难免存在有待商榷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期盼得到同行专家学者给予指正和引领。 作者简介邱爽,女,1970年12月生,四川省营山人。2008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在省部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目前执教于西华师范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 图书目录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述评 1.3 基本假设、研究框架及方法 1.4 创新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创新:经济增长之源 2.1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2.2 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及解读 2.3 创新与经济增长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度:创新激励之本 3.1 逻辑起点:不确定性、外溢效应与交易费用. 3.2 制度与创新:功能与机理 3.3 产权:创新激励的基本制度 3.4 二维产权与创新:一个理论模型 本章小结 第4章 知识产权:创新激励的外显维度 4.1 知识产权的属性分析 4.2 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创新的作用机理 4.3 知识产权资源的权利分配与最适边界 4.4 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力资本产权:创新激励的内在维度 5.1 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实现 5.2 人力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创新价值的实现 5.3 人力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效率 5.4 人力资本产权的经济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验检验一:知识产权制度与创新发展 6.1 知识产权制度与创新发展的总体分析 6.2 典型国家知识产权制度与创新发展 6.3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创新发展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验检验二: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与创新发展 7.1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7.2 发达国家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实践与绩效 7.3 我国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实践与绩效 本章小结 第8章 二维产权制度的完善与重构:基于中国问题的审视 8.1 自主创新: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 8.2 创新的制度障碍分析: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与重构 8.3 创新的制度障碍分析: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完善与重构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