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 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作 者:潘光文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2月1日 ISBN: 9787564309695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元 内容简介《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以课堂文化为主题,对课堂文化为什么会发生从理性启蒙到精神控制的隐蔽性交化,从精神控制回归理性启蒙需要采取什么策略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作者从精神层面出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化观。认为“文”,是指观念、思想、学说、制度,或反映观念、思想、学说、制度的典籍、文物;“化”,指转化、更化、改变;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以文化人,或更准确地说,是以文化人心,即以活动为中介,人们接受和认同特定的观念、思想、学说、制度,并表现在行动之中。以文化人的基本原则是“缘情”,也就是说,要合于人们与生俱来的普遍性情,如向往思想自由、发挥创造潜能、以道德实践谋求人生幸福等,否则,用以“化”人的“文”,便会蜕变成为限制人、支配人的东西,走向异化。立足于这样的文化观,作者审视课堂和课堂教学,思考在课堂这一特殊文化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并把这种审视和思考自觉地置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中,这凸显了作者对课堂文化的理论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潘光文,1966年生,四川万源市人。教育学博士,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从事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1987年,毕业于四川文理学院。2001年考入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师从李森教授,研习课程与教学论,2004年7月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考入母校,在恩师李森教授的指导下,继续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学习和研究,2009年7月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参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主持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课题1项、校级科研课题2项、教改项目2项和精品课程1项。先后在《课程·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参编学术著作5部。 图书目录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与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本书内容摘要 第二章 课堂的文化透视 第一节 课堂教学活动的文化透视 一、师生背负的文化印记 二、教学目标的价值理性考量 三、知识选择、知识态度和知识的课堂实践命运 四、教学评价中价值判断被遮蔽的文化根源 第二节 课堂环境的文化透视 一、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安排的文化心理效应 二、课堂纪律与自由、显在和潜在课堂制度 三、课堂的信念与价值 第三章 课堂文化的本体追寻 第一节 课堂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一、“课堂”、“教学”和“文化”的界定 二、课堂文化本质的共时态和历时态分析 三、课堂文化的特征:双重性、动态性、依附性和滞后性 第二节 课堂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课堂文化的组成部分及其关联 二、课堂文化的功能: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个体状态的转变 第四章 课堂文化的异化及其反思 第一节 课堂文化的异化及其路径 一、“异化”概念的多维解读 二、课堂文化的异化:由理性启蒙到精神干预的隐蔽性变化: 三、课堂文化异化的路径:观念灌输和课堂奖惩 第二节 课堂文化异化的反思 一、知识选择的话语权被过度集中 二、知识教学上的教条主义, 三、单向度的教学评价 第五章 课堂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单向度”理论 一、“单向度”理论的内涵:“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 二、“单向度”理论对认识课堂文化异化问题的启示 第二节 生态伦理 一、伦理:关系和准则 二、伦理的人际维度 三、伦理的生态转向 四、生态伦理对认识课堂文化异化问题的启示 第六章 课堂文化建设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教学改革的文化特性分析 一、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改革的文化特性:主体地位、竞争与合作、创新和实践 第二节 现有课堂文化的特性 一、师生关系上的权威与服从 二、知识教学上的教条与保守 三、教学方法上的灌输与说教 第七章 课堂文化的建设策略 第一节 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策略 一、注重实践智慧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互惠、合作、友好、亲密的师生关系 三、平等对话与自主建构的课堂教学过程 四、注重能力和创新的课堂教学评价 第二节 课堂环境文化的建设方略 一、尊重个人权利的课堂群体文化 二、求异和宽容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共有、共享、共管”的课堂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