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聚记肉燕 |
释义 |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 “肉燕”是浦城著名的传统食品,细而不腻,柔而脆嫩,味鲜适口,宛若燕窝,兼有荤素风味。浦城燕皮料精工细,剔取新鲜精瘦肉,用木锤捣成肉泥,撒上薯粉合成硬坯,用圆木棍反复压碾成薄片,其薄如纸,然后折叠裁切晾干,切成丝状称为“燕丝”,切成片状则称为“燕皮”。质量最佳的燕皮,每斤约有120~130张,每张如豆腐块大小,色白皮薄,完整无碎,不带粉面,次等的约100张,残破“燕皮”切成丝,“燕丝”包以馅心,则名“燕丸”。 清同治年间王世统(字清水)贩运土特产品往返于闽北与福州之间。当时闽北山区有一种叫扁肉燕的小吃非常有特色,是用木棒将猪腿的瘦肉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打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燕皮,包上肉馅,做成扁食。形如飞燕,煮熟配汤食用滑嫩醇香。王世统将这种小吃引入福州,但肉燕皮是湿的,只宜当天食用,不便于长途运输。于是王世统自创了晾干方法,并聘请名师在1869年在福州开设了“聚记清水肉燕店”,生意十分兴隆,“肉燕”很快便成为福州最富盛名的特色小吃。后来还将“肉燕”与鸭蛋共煮。福州话“鸭蛋”与“压乱”谐音,寓意太平,故成为“太平燕”。“太平燕”很快便成为福州宴席必上的一道菜肴。 民国时期,福州聚记肉燕制作继承人王大富到罗源县开设聚记肉燕铺,制作并销售肉燕。后由王大富师弟传到台湾省,并在台北市开设聚记肉燕铺。 1910年,王世统的独生女儿王妹黁出嫁后,承继父业,在聚记肉燕店对面又开了一家“聚利肉燕店”,生意火爆。 1929年,王妹黁之子陈依海独自掌管“聚利肉燕店”,雇员若干,前店后坊,精工细作,选用猪后腿精肉,配以正宗罗源地瓜粉,制成鲜、干燕皮,质量上乘,与众不同,肉燕不仅畅销福州城,而且深得旅外侨胞欢迎,畅销东南亚各国。 1957年,福州聚记肉燕店在私营工商业改造中并入福州食品公司肉制品加工厂。1957~1985年,产品多为出口,远销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年均产量58吨。 1978年,陈依海成为福州市第一个恢复肉燕加工销售的个体户。他在自家挂起“陈依海名牌肉燕加工”的招牌,靠祖传的精湛技术,靠上乘的肉燕质量,恢复了以自己名字为品牌的肉燕,产品供不应求。 1981~1982年,聚记干肉燕皮分获国家商业部和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9年,陈依海将这家老铺交给儿子陈彪经营。陈彪将店名注册为“福州依海肉燕老铺”。陈彪还制定出福州市第一项肉燕生产制作技术质量行业标准,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定为福建省肉燕生产质量技术行业标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