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定陵 |
释义 | 简介定陵,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历史上有多位帝王陵寝取此名,其指的可以是: 吴景帝孙休的陵墓定陵 北魏孝明帝元诩的陵墓定陵 北周宣帝宇文赟的陵墓定陵 唐中宗李显的陵墓定陵 宋翼祖赵敬的陵墓定陵 金景祖完颜乌古乃的陵墓定陵 朝鲜桓祖李子春的陵墓定陵 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定陵 清文宗爱新觉罗氏奕詝的陵墓定陵 明十三陵定陵概述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定陵是以明十三陵中所营建的第十座陵墓而建的遗址博物馆。明十三陵是明朝自迁都北京后,定陵十三位故去皇帝的埋葬之处。十三座陵寝构成的皇陵建筑群均依山为陵,规模宏大、气势磅薄。明十三陵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营建长陵始建,到清朝顺治初年营建思陵时止,筑陵时间长达二百余年。各陵名称以营建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皇后的陵墓。建于1584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明楼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楼内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显皇帝之陵”。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体——地宫。 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 地宫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相当高大。地宫中有7座4吨重的汉白玉石门,设计巧妙,开闭灵活。地宫中又分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样。中殿原状陈列着祭器,那里三个汉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大瓷缸,缸中原来盛满长明灯灯油,供点长明灯用。后殿的棺床上停放着朱诩钧和两个皇后的棺木,棺旁放着装满陪葬品的26个红漆木箱。 定陵无字碑定陵(1573-1620年),是陵园中的第十三个陵墓,埋葬着明代后期的第13个神宗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这个皇帝昏聩残暴,颇有点自命不凡。在万历11年(公元1583年),他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不但在京西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地,确定建陵规划,而且还对所立石碑煞费了一番苦心。这座石碑,巍峨壮观,雕饰精美。碑座是一昂首远眺的蠵龟,环周衬以波涌浪迭,急流飞泻;那雕饰的鱼、虾、蟹、鳖,似凌波而起,蠵龟则宛如浮游于惊涛骇浪中。顶端六龙交盘,似在游水戏珠,栩栩如生。然而其碑身却并非是洁白无瑕的汉白玉,而是呈光泽清润的淡青色,在此底衬上,散布着浓淡相宜的斑纹,恰如高天徐徐飘动的云朵。更有趣的是在碑阴的右上方,闪映着一个如盘大小的圆斑,质地缜密,晶莹洁白,与环周的颜色若明若暗,氤氲朦胧,犹似夜空中形成的“月晕”。神宗皇帝许是要显示他的“正大光明”吧,遂将其美曰“高悬的明月”。后人故有“月亮碑”之称。为之还有一个离奇的传说!说什么这座石碑中集聚了很多宝物:碑上“月亮”不但会闪闪发光,还会随天宇间的日、月、星辰不停地转动……后来陵园遭到失火,碑中宝物乃烧至殆尽,“月亮”也随之停止了转动。 定陵博物馆定陵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全部都是地宫的出土文物,并举办有“定陵出土文物陈列”,用于介绍定陵的概况、地宫的发掘过程以及万历皇帝朱诩钧和他的两个皇后的随葬器物。 定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个皇帝万历帝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万历帝年仅10岁时即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当政之初,推行改革措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中后期怠于朝政,终年不视朝,致使朝政日趋腐败。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历时6年才完成,耗银800万两。陵墓建成 时万历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如今,定陵已成为北京最著名的旅游点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数百万游客来到这里,人们被这个古老的中国皇陵深深折服,感受着一代皇帝的传奇故事。 考古挖掘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的秘密,但最终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宫被成功打开,这就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定陵。 明代的永乐皇帝朱棣亲选陵址,并起名天寿山。从此,包括朱棣在内,总计有13代明朝皇帝于此修建了陵墓。 十三陵建造于公元15到17世纪的明朝,它的创建者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明成祖朱棣。从此,这里就成为明朝的皇家陵园。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区的总面积已超过120平方公里,比当时明朝的都城——北京城的面积还要大。 十三陵的总体布局就像一棵大树,每个陵墓如同是树枝,大树的主干就是通向陵墓的神道。 神道,是进入整个十三陵的必经之路。神道两边排列着十八对巨大的石像,这些文官和武臣的雕像,表示皇帝在死后仍是帝国的主宰。按照中国古代皇陵的陵寝制度,阴宅仿照阳宅,十三陵的地面建筑全部仿照紫禁城的皇宫建造。外围是高大的城墙,城墙内的宫殿也严格地按照一条纵向的中轴线分布。在十三陵每一个陵墓的后部,都建有一个明楼。明楼下立有皇帝的墓碑,明楼后是皇帝的坟墓。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批准。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动在1956年春开始了…… 对十三陵的考古挖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 在挖掘计划中,长陵是首选目标。整个十三陵中,长陵规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考古队决定,先另找一个陵墓进行试掘。经多方调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 1956年5月,试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队在定陵宝城一处城砖脱落的相应位置挖开第一条探沟。探沟刚刚挖到1米多深,就在宝城内侧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券门,同时在探沟的两侧发现了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成一个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为减轻挖掘工作量,考古队没有继续第一条探沟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了第二条探沟。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第二条探沟一直没有新的发现,在第一条探沟中曾经出现的隧道砖墙也奇怪地消失了。 进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现新的转机。一天,在第二条探沟的深处,一个参与挖掘的民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这块石碑明确提示了地宫的具体位置。考古队在通向宝顶中心的方向开挖了第三条探沟。到第二年5月,考古队穿透厚厚的土层,找到了坟墓的外墙——金刚墙。在金刚墙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它应该就是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 中国古书上记载,许多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不被盗掘,都在坟墓中设有复杂的暗器机关,一旦有人进入就会瞬间丧命。疑虑与担心在考古挖掘人员中蔓延…… 十三陵中所有的地宫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隐秘的位置。白万玉是考古队中最富有经验的考古专家,也是现场的实际指挥者,在打开金刚墙时白万玉也很担心会有意外发生。 为了保障安全,考古队决定先把梯形开口最上面的几层砖拆下,金刚墙很快就被打开了一个缺口。经过谨慎的观察,考古队决定先派一个人进入地宫。白老决定派考古专家庞中威下去。庞中威回忆说:“我当时也害怕。给我在腰上拴了一条大麻绳,然后我背着一个手电筒就下去了。下去以后,弯着腰,躬着身,精神特别集中,心里也很紧张。”等他出来以后大家才松了口气。之后又有几个人跳了进去,借助手电筒和马灯,他们找到了地宫的大门。 第二天,考古队决定彻底打开金刚墙。墙砖很快就被全部拆下,用整块的汉白玉石雕凿而成的地宫大门完全暴露在考古队面前。 这是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条石砌成的石头宫殿,沿着一条纵向的中轴线分布着三个大殿:前殿、中殿和后殿。考古队员最先进入地宫的前殿。前殿的地面上铺满了条状的已经腐烂的木板,这是当时入葬时为避免棺椁压坏地面而使用的垫板。考古队员穿过前殿进入中殿,摆放在中殿内的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龙的图案。座椅前面是用来祭祀的器皿,一口盛满了黄蜡的大瓷缸,即民间传说中的万年灯。 仿照紫禁城中的东西六宫,定陵地宫的左右有两个配殿。配殿通过狭窄的甬道与主殿相连。这里应是留给妃子陪葬的墓室,但空荡荡的棺床显示这里没有被真正使用过。 考古人员继续前进,最终找到了隐藏在地宫最深处的后殿,对应于紫禁城中的皇宫,后殿相当于皇帝生前居住的寝宫。挖掘定陵之前,人们已经知道定陵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地宫内三口棺椁的发现印证了文献的记载。 万历皇帝生活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明朝末期,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其漫长的帝王生涯却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这座墓室中,同死者一起埋葬的还有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1572年,年仅10岁的万历继承皇位。万历的母亲希望他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于是万历必须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儒家的传统经典,生活枯燥而乏味。在他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处理朝政时,又处处受到大臣的牵制。压抑的宫廷生活,只有聪明伶俐的郑贵妃给万历带来唯一的乐趣。万历想把皇位传给郑贵妃生的儿子,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对。万历无力改变,便采取了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方式进行对抗。万历在位48年,其中30年一直隐居在紫禁城的后宫,最后20年,他几乎拒绝和所有的大臣见面,国家政务陷于瘫痪。 定陵的建造历时6年,花费白银800多万两。定陵即将竣工的时候,万历最后一次亲自到这里视察,然后默然返回北京。 1620年,万历和自己的一位皇后先后病死并同时入葬定陵,另一位早年病死的皇后也被迁来合葬。郑贵妃于10年后死去,她被大臣们看作是给国家带来祸患的女人,最终未能获得入葬定陵的权利。万历终于没能与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葬在一起。 定陵中的出土文物不仅让人联想起万历的人生,同时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明朝发达的社会经济和手工艺取得的惊人成就。 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烂。在精心的准备后,考古人员打开了万历的棺椁。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帝棺椁。 打开棺材以后,人们看见它凸凹不平,上面盖着一层金被,金被也部分糟朽塌陷了。考古人员开始对棺椁内的文物进行逐层清理,一直清理到第11层,才找到了万历的尸体,尸体已全部腐烂,只留下了一个干枯的骨架。 地宫中出土的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礼器,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 随葬品里有被称为冕的皇冠,还有一些为皇帝专用的铠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椁中发现的金冠,需用150根细如丝发的金线,经非常复杂的工艺才能制作完成,这说明明朝的手工业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贵重金属制作工艺。定陵中还发现了4顶皇后戴的龙凤冠,用黄金、翡翠、珍珠和宝石编织而成,其中一顶镶嵌着3500颗珍珠和各色宝石195块。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丝织品。整匹的丝织品在出土时依然色彩艳丽。出土的衮服采用中国传统的缂丝工艺织造而成,据说即使是最熟练的织匠,要织完这件衮服,也需要10年的时间。随葬品里的皇后穿用的袍衫,采用的是复杂的刺绣工艺,整个袍衫总计使用了4种昂贵的丝线和11种不同的刺绣方法才全部完成。 1966年,万历皇帝的尸骨被文革小将当做“地主阶级的总头目”烧掉。 2003年,包括定陵在内的整个十三陵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昔日的皇家陵园最终成了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出土文物除棺椁内的随葬品外,棺椁外的随葬品也十分丰富,帝后的棺椁附近有29个朱漆木箱,箱内装满了金银器、冠、带、佩、饰、铜锡明器、武器、谥册、谥宝和木俑等物,共计2648件,其中不少珍品均属首见。金器有数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金酒注、金爵杯尤为精美。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全用极细的金丝,采用多种工艺编织而成,且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孔眼匀称,外表不露任何接头痕迹,尤其是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浑。出土的皇后凤冠有四顶,孝端皇后的一顶上有三龙两凤,龙是金制,龙口衔珠宝,左右两龙各衔长串珠结,凤口衔珠滴,凤上满饰翠云,这翠云是将翠鸟的缘羽攒点在硬纸上,此点翠的方法没有流传下来。冠的里面是用漆竹丝做的圆锥,边缘上镶着金制口圈。另三顶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这六龙三凤冠最为精美,六条用金丝编织的龙雄踞居于凤冠上,昂首欲腾;三只用翠鸟羽毛粘贴的凤屈居于下,展翅若飞。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在满饰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及点翠的如意云及花树之间穿行嬉戏。冠后的六扇博鬓,左右分开,如五彩缤纷展开的凤尾。此凤冠珠光宝气,富丽堂皇,共有红、蓝宝石128块,珍珠5400多颗,重2905克。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明永乐三年定制,皇后礼服,其冠九龙四凤,而定陵出土的凤冠龙凤数量与史料记载不同,这对研究明代典章制度很有价值。 金器中还有金酒注、金爵杯十分引人注目。金酒注的注体上遍刻云龙花卉纹,注腹两侧各镶以白玉雕成的盘龙,龙的眼睛嵌以鲜艳的红宝石,具有“画龙点睛”之意。金爵杯的爵腹外壁压刻半浮雕式的二龙戏珠及海水江芽流水纹饰,三足及二柱各刻龙首纹。金托盘口沿及腹内壁刻勾连云纹,底内壁压刻龙赶珠图案及云纹。爵底外壁还刻有铭文“万历年造足色金重五两一钱七分”。 明代的瓷器是很有名的,地宫出土的一件瓷炉,釉色为黄、绿、紫三色,也叫“明三彩”,耳足是由两条蟠螭盘环曲绕而成,异常生动,是瓷器中的珍品。丝织品在定陵出土的文物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达600多件,其中多为各种质地的提花织物。匹料多数贴有腰封,腰封上记载匹料的颜色、纹饰、质料、用途以及长度,有的还记下了织品的名称、产地、织造年月等。匹料中最有特色的是五彩缤纷的粧花,有粧花缎、粧花纱、粧花罗、粧花绸等。粧花是在传统织锦的基础上,吸收了缂丝的通经断纬技术,采用局部控花盘织的方法而形成的新丝织品种。这种技术在明以前已出现,但作为丝织物整体纹样的粧彩方法和织造方法,则是明代丝织工艺的重大成就。地宫出土的多姿多彩的服饰中,尤以刺绣的百子衣为珍贵,该衣出于孝靖皇后棺内。《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后常服。洪武三年定……衣用织金龙凤文(纹),加绣饰。”百子衣图案以升龙、行龙左右盘绕与百子嬉戏为主题,庄重富丽。龙纹姿态生动,龙身粗壮有力,四周饰以云、海水、江芽等纹样,更衬托出龙的威严气势。在前后襟的下半部与宽大衣袖上,绣有100个体态丰腴、活泼可爱的童子,正在进行各项游戏,如读书、出游、捉迷藏、沐浴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百子周围饰有金银锭、方胜、古钱、犀角等八宝,还有以梅花、荷花、桃花、菊花、山茶等花卉组成的春、夏、秋、冬“一年景”图案。整个纹样寓有“子孙万代,多福多寿”之意。 佩带一类也精美绝伦,出土于万历皇帝棺内的大碌带系无价之宝,带下黄色绢条上有墨书“宝藏库取来大碌带”。带是用双层黄色素缎内夹皮革第一层制成,带上缝缀20块嵌宝金饰件,每一金饰件均为扁金制成的缠枝花形金托,托正中镶祖母绿一块,四周嵌石榴子红宝石及珍珠数颗。据统计,带上共有祖母绿20块,石榴子红宝石91块,其中体积最大、价值最高的是祖母绿。祖母绿属绿柱石类,产于西伯利亚、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哥伦比亚等地,质优者在国际市场上可与钻石相媲美。国外有人因偶然获得一小块祖母绿而变成百万富翁;明朝时亦有一官吏手持祖母绿一颗,富商以500金购之则不售之事,可见该宝带之珍贵。经中国地质博物馆鉴定,定陵出土的这条大碌带,其上祖母绿色绿、透明,品种极为名贵,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还有猫儿眼带饰,该带饰也出土于万历帝棺内。猫儿眼又叫“猫睛石”,为具幻光性的金绿宝石亚种,产自锡兰国(今斯里兰卡),石色淡黄,中含青纹,经琢磨成型后出现游动的光带,以宛如猫眼而得名。万历帝棺内带饰上镶嵌的猫儿眼不仅大而且质地好,一道夺目的白光随时变换,如猫睛一般,四周装饰红、绿宝石及珍珠,底部为三菱形和卮杯形组成的花丝金托,灵芝形圆钮。在明代,指面大的猫儿眼即值千金(千两白银),此带饰上的猫儿眼大似拇指,真可谓世间罕见之奇珍。 地宫出土的玉器类以镶宝石金座玉爵为上品,爵周身以白玉雕成,造型威猛矫健,刀法细致有力,为一难得佳作。 朱翊钧,史上所称的万历皇帝,明朝第13位皇帝,系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1572年,10岁时开始当皇帝,到1620年病死,在位长达48年。万历是其年号,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先后有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定陵即为他与两位皇后的合葬墓。 定陵地宫半个世纪来,关于这座帝王陵发掘的是是非非,一直争议不断。根据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这个由时一号人物毛泽东主席御批、二号人物周恩来总理拍板、吴晗、郭沬若等一批明史专家、文化官员力主的“挖坟”决定,基本被认定是“一次无法挽回的错误”。原因除了大量的无价之宝无法得到保存,重要文物遭破坏外,诸多神秘的文化信号和文化现象没有被记录,也是一大遗憾。 让考古界惊喜,或者说震动的是,就是这次错误的发掘,一个天大的秘密被发现了,那就是帝王死后的“葬式”,即尸体在棺椁内摆放的姿态。 就考古的一般常识来说,陵墓的发掘必须要注意的,一是墓主人的尸体情况,二是可以证明墓主身份的文字,而不是金银财宝那些陪葬品。所以,开启梓棺一般是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考古程序,要求相当严格,在主要专家或是主政官员到场的情况下,才会打开棺椁。定陵,作为一座一级帝王陵,其发掘过程也是极其小心的,参与定陵考古的专家和领导,对棺椁的开启慎之又慎。 “北斗七星”葬式揭秘当时,发掘人员小心打开棺椁后,现场专家大吃一惊。 朱翊钧尸骨放置在一条锦被上,锦被两边上析,盖住尸体。尸体头西脚东仰卧,肌肉已经腐烂,仅剩骨架。面向上,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中拿念珠一串。右腿稍弯曲,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 孝端后尸体放置在织金妆花缎被上,被两侧上折,盖住尸体。尸体已经腐烂,骨架头西脚东,面向右侧卧,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向下直伸。足部交叠,左足在上,右足在下。孝靖后尸体亦放在织锦被上,被两侧上折,盖住尸体。尸体己腐烂,仅剩骨架,脚东放置。面稍向右侧卧,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下。左臂下垂,手放在身上腰部。 朱翊钧和他的皇后尸体放置呈如此姿态,真乃惊世发现。之前谁也没有见过帝王的葬式,在现存的资料中,帝王死后尸体摆放成什么姿态入敛,一直是秘不示人的。而根据传统的丧葬习俗,入棺时外人都是要避讳的,即使是身边人,也只有极少数的嫡亲才能看到,因此才没有一丁点儿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定陵暴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是给考古界的一个天大惊喜,这或许就是这次错误发掘的最大收获之一。 之所以说朱翊钧的尸骨姿态暴露出了一个天大秘密,一是帝王棺椁内尸体摆放姿式是一个千古之谜,现在被揭开了,填补了一个历史空白;二是因为其姿式太怪异了,与传统的“仰身直肢葬”完全不符,其包含的信息也应该是深奥的。为何朱翊钧在棺椁内会曲肢侧卧?难道被人动过?专家一直不得其解。期间由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直到2004年才有一专家就此作了合理的推断,比较合理地破解了帝王葬式密码,引起了当年学术界的注意。 2004年3月份,明清陵寝学术研讨会收到了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这就是“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专家王秀玲提交的,题目叫《试论明定陵墓主人的葬式》。我当时从大会论文资料汇编里看到了,觉得在所有提交论文中,这份论文最有“新闻亮点”,也是最有价值的参会论文之一。于是我写出了《考古专家首揭明代帝王葬式之谜》,于第一时间在大陆的媒体上进行了公开的报道。后来查了一下,这也是大陆最早关于定陵主人葬式的报道,此后,此事陆续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从帝、后骨架情况看,三人葬式稍异,显然不象普通人的葬式。根据其骨架:头部均为向右侧卧,左手都放于腰部。右手,朱翊钧和孝靖后向上弯曲,放于头部,孝端后为下垂式。腿部,朱翊钧右腿弯曲,左腿直伸,孝靖后两腿弯曲,孝端后两腿平放足部交叉。王秀玲推断,朱翊钧的原葬姿势应为罕见的“侧卧式”。 王分析,孝靖后骨架情况应与原葬式相似,而朱翊钧与孝端后则可能有出入。因为人死后入葬,不可能故意摆成一腿弯曲一腿直伸状。显然,朱翊钧的葬式不是原状。孝端后虽是两腿平放,但其头部向右侧卧,脊椎亦向右侧弯曲,两腿平放与其不相符。其原状应为侧卧式。朱翊钧头部、脊椎情况与孝端后相类似。 再者,尸体如果平放,一般晃动也不会有大变动,只有侧卧式,碰撞时易变形。如果向右侧卧,必然倒向左侧,所以朱翊钧左腿直伸。孝端后左足压右足,根据二人骨架情况分析,原葬式应为向右侧卧。朱翊钧应为双腿弯曲式。只是因为晃动和碰撞而改变了原葬姿式。而孝端后的右臂下垂姿式尚待研究,如果原葬式是下垂式,一般情况下,手臂应贴近身体。而孝端后的右臂是向外撇,如与朱翊钧和孝靖后一样放于头部,因碰撞右臂发生变化,就有可能是现在的姿式。 根据史书上当年朱翊钧下葬时的文字记载,原葬式确实可能变动过。当时,棺椁是从百里之遥的京城靠人工抬运到山陵,沿途颠簸。《泰昌实录》记载:葬朱翊钧及孝端皇后时(孝靖皇后比朱翊钧早逝九年,己入葬于天寿山东井平岗地)仅抬杠军夫多达八千六百人。一路上绳索常有损坏,不断更换。棺椁到巩华城时(今沙河),抬棺椁的木杠有断裂声,右边一角曾坠地。如此这般,可以想象尸体姿式有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根据相关的资料,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发现,中国古代土葬尸体葬式,一般有仰身直肢葬、曲肢葬、俯身葬等姿态。朱翊钧的“侧卧式”敛葬姿势,确是极为罕见的,不见文字记录。他为什么死后要让人把自己的尸体弄成这样?王秀玲大胆推断,此乃为“七斗星葬式”,皇帝的葬式密码一下子被破译了!原来,从骨架情况看,身体侧卧,双腿微曲如睡眠状,其形极象天上的北斗七星。在此基础上,王对这种葬式的产生作了分析——朱翊钧的葬式源于天象。 在过去,“北斗七星”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属紫薇垣。宋代郑樵《通志》称紫薇、太微、天市为三垣。三垣指的是三个星区。紫薇垣是以北斗星为中心与周围各星组成的星区。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将三垣同人世对应起来,紫薇垣对应的是人间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明代文人、藏书家郎瑛在其《七修类稿·天文类》一书中称,“天子之居,谓之紫宸”。封建帝王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故过去都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信奉“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视皇位为“天位”,皇帝死了,就是“升天”。所以,依照这样的观念,朱翊钧怪异的葬式之谜就真相大白了。 怪异的葬姿还可能与风水说有关。过去风水家认为,北斗七星具有避邪功效,其奥秘在于它的形状恰为一个巨大的聚气的s形。古代研究气场是以不动的恒星为准,具体说要与北斗七星联系在一起,七个星代表七种场。风水的核心古代称之为气,气的运动形式,按古代河图数字的表示则为顺时针左旋气场及S形气场。再结合皇帝选陵址,要选能“聚气藏风”的地方,选择标准是山环水抱,因山环水抱必有气。在风水学中,用“曲则有情”来形容水和路的吉祥。山脉的起伏呈S形,河流则更明显,总是弯延曲折。 《水龙经·论形局》中说:“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宋朝,荣华富饶。”指的是一条水连续出现三个“S”型,则是好气场。皇帝入葬地宫,从隧道门经明楼后进入地宫,其路线也是S形。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去分析,皇帝死后,也需要生气,这种s形葬式取其能够“聚气”,有了生气,就有了万物,预示着子孙万代繁延旺盛。如果依此而论,朱翊钧和皇后的怪异葬式源于天象不无道理。 但是朱翊钧的怪异葬姿与天象与风水均无关系,而是缘于释迦牟尼“涅盘”的姿式。理由是,朱翊钧生前是虔诚的传教徒。这在王秀玲的论文也提到了——根据《大乘起信论》中所载释迦“八相成道”中第八““涅架”的姿式,佛祖释迦牟尼80岁时,自知阳寿将尽,便最后从王舍城出发,作一次巡行。在弟子阿难的陪同下,走到离摩罗国首都拘尸那迦(Kusnagara)不远的一个村庄波发(Pava)附近,在村外希尼亚瓦提河西岸的两株莎罗树(Sala)下,头朝北,面向西,右手支头,左手放置身上,双足合并,作侧卧姿式进入涅盘。 从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尸体姿势看,极象释迦牟尼“涅盘”的姿式。因为朱翊钧及其皇后,在生前非常信仰佛教,他认为信仰佛教有助于“护国佑民”。万历十八年(1590),在赐与万佛寺经书的教谕中指出“联惟佛氏之教,具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又要求寺内僧众,“尔寺务须庄严持咏,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特赐护持,以垂永久”。 从定陵出土实物也可充分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佛教徒:在帝、后服饰上就有不少佛教内容的纹饰,如经文,孝靖后尸体最上层覆盖的是一床“经被”;上面有朱书经文,字迹已模糊。但中部的“南无阿弥”四字和右下部的“华严”二字均能看出。在朱翊钧的棺内有一件“红八宝纹暗花缎缂丝盘龙佛字方补交领夹龙袍”,其前后胸方补内为正面龙戏珠,龙首顶部缂一金“佛”字。 孝端后棺内有一件“黄串枝花卉童子攀藤暗花缎绣佛字方补方领女夹衣”,方补内饰“佛”字,佛字下部饰莲花纹;背部在“佛”字上下两侧各绣一凤。所谓“八吉祥”,即指轮、螺、伞、盖、花、罐、鱼、盘长八种图案,八吉祥也称“佛八宝”。最有说服力的是,朱翊钧手中还拿有一串佛珠,由此可以想象他信佛的程度。不仅生前信,而且死后仍念念不忘。专家认为,他怪异的葬式是仿释迦涅盘的姿势。 朱翊钧的怪异葬式到底是源于天象,还是源于佛教,目前学术界没有定论。但根据其陵墓北斗七星状布局,源于天象的说法理由更充分一些。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关方面在对南京明孝陵考察时,使用了飞机航拍技术,惊讶地发现,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区布局竟然是“北斗七星”布局,这事曾引起极大轰动。这或许给明代帝王棺椁内的怪异葬式,提供了一个佐证。 后来朱翊钧与他两位皇后躺的珍贵文物——棺椁,被工人当作垃圾扔到山沟里去,让山民捡走了;存有丰富信息的尸骨,“文革”期间则被“红卫兵”给焚烧了。这事令专家痛惜不已,后悔莫及。这样事情的发生,不论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还是迷信的层面来说,都是不应该的,罪不可恕。 过去人一向认为,死人的阴宅(坟墓)是碰不得的,因为阴气过沉。现代心理学证明,这是因为阴宅给人的诸如死亡一类的消极心理暗示过于强烈,才会给当事人带来不测,酿成恶果,迷信说法这是遭“报应”,实则非然。而帝王陵比普通阴宅的煞气更重,特别是地宫内积蓄的带有大量无名病毒的气体,往往更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当年直接参与定陵发掘的,不少人后来的情况都很糟糕,有的甚至未得善终。已知的情况是,力主发掘的明史专家吴晗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这都是大家知道的;起先反对发掘,后还是积极参与、担负发掘指挥工作的郑振铎,在出访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途中,飞机失事遇难;开棺时的摄影师刘德安上吊了;考古专家白万玉晚年神志不清,脑溢血去世…… 门票信息明十三陵定陵门票:50元/人(淡季)或65元/人(旺季) 清东陵定陵定陵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陵寝,位于清东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它的神道在七孔桥南与孝陵神道相接,一直西行,直至西大河东岸北折,第一个建筑是一座五孔平桥,每侧栏板7块,然后是涵洞一座、五孔拱桥一座、望柱一对、石像生(狮、象、马、武将、文臣)共五对、冲天牌楼门、神道碑亭、西侧有神厨库院一座、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东西相对布瓦卷棚顶值班房各一座,正中为隆恩门,隆恩殿仅月台南东西三面有石栏杆,大殿本身取消了环绕的石栏杆,殿后为三座门,定陵裁撤了二柱门,其余与祖陵同。1966年,拆除了西朝房和西配殿。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计有7年半的时间,净耗白银三百一十三万四千五百四十七两之多。 定陵陵址是由江西巡抚应*及吏部尚书柏*等人相度的,咸丰也曾亲临阅视,认为平安峪“左龙蜿蜒,右虎训俯,贴身蝉翼、牛角两砂隐约缠护;虾须、金鱼二水界划分明,灵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属上上吉地”。 虽然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但大规模营建还是在咸丰帝崩逝之后,兴工不久,在定陵的规制上曾引发了一场争论,工部侍郎宋晋认为慕陵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将隆恩殿、东西配殿规模缩小,朴实无华,节省了民力。而且,文宗帝后停棺待葬,山陵工程宜抓紧进行,应仿效慕陵规制营建。宋晋的建议遭到了礼亲王世铎等人的有力驳斥,最后,两宫皇太后采纳了世铎的建议,以祖陵的传统规制为主,同进,又效仿慕陵裁撤职了大碑楼、二柱门,地宫内不再雕有经文、佛像等。定陵的规制面为后世惠陵、崇陵效仿的蓝本,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定陵的用料分为两类,一类为筹办的物料,有咸丰帝生前陆续采买的,也有咸丰帝死后,从各地调运的;一类则为原宝华峪陵寝的旧料。宝华峪陵寝原为道光帝陵寝,因地宫出水被废弃。使用那里的旧料,主要是为了节省开支,同时也有缩短工期的因素在内。据档案记载,所用的旧料,大部分为石料,如石门、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计65件,各种旧砖605464块,旧隔扇62扇,坎窗24扇,节省白银20多万两。 定陵地宫内层层升高,建筑布局紧凑、高低错落有致,具有明显的层次感。 定陵地宫内葬咸丰皇帝和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为咸丰作皇子时的嫡福晋,道光29年病逝,咸丰继位后,追封皇后)。 位于定陵以东的顺水峪,是咸丰帝妃嫔的墓地。该园寝与定陵同时兴工,于同治四年八月完工。 定陵妃园寝-简介 定陵妃园寝在光建过程中使用了部分宝华峪妃园寝的旧料,计有:石床5件、石门5件、枋子带门簪瓦片4件、中槛5件、门框10件、马蹄柱子10件,以及各式旧砖37752块。 从设计到施工,定陵妃园寝完全按标准妃园寝规制兴建。其建筑从南到北依次建有:一孔拱卷桥及平桥各一座、东西班房各一座、大门一座、左侧燎炉一座、享殿五间一座、园寝门三座、(其中琉璃花门一座,随墙门二座)。后院建有宝顶三排,共计划内5座,环以朱垣。 定陵妃园寝共葬有咸丰帝的15位妃嫔,其中皇贵妃2位、贵妃2位、妃4位、嫔4位、常在3位。 西汉定陵定陵位于邢台市威县西南部大高庙村,《畿辅通志》记载:汉广宗王陵在威县西八里定陵堡。有二陵相对,东陵周三百二十步,高二丈余,西陵周二百步,高四丈余,上有广宗王庙,俗称大高庙,小高庙。 汉元始二年,代孝王玄孙之子刘如意被封为广宗王,死后葬于大高庙村,其墓名定陵,后来广宗王刘胜葬于小高庙村,统称定陵,或广宗王墓,该两村刘姓居多,可能是汉代刘氏子孙。 定陵为邢台市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国定陵东吴景帝孙休陵寝,在今安徽当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