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查尔加夫规则 |
释义 | 简介英国生物化学家托德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四种核苷核的连接方式:两个相邻核苷酸的糖分子由一个磷酸连接着,因此,核酸分子中贯穿着一个“糖—磷酸”骨架,由这个骨架伸出嘌呤和嘧啶,每一个核苷酸都伸出一个。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核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研究中被忽视了。 发现历程一些科学家一直把蛋白质作为生物性状表现的工具,认为核酸是通过蛋白质起作用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才发现核酸不但能水解而分裂成碱基片段,而且可以用一系列测定技术,根据碱基移动速度进行定量分析。1950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查尔加夫用纸层析法分析了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发现:不同来源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嘌呤类核苷酸的总数总是与嘧啶类核苷酸的总数相等,腺嘌呤核苷酸(A)的数目总是等于胸腺嘧啶核苷酸(T)的数目,鸟嘌呤核苷酸(G)的数目等于胞嘧啶核苷酸(T)数。即A=T、G=C、A+G=T+C。这个发现被称为查尔加夫规则(Chargaff's rule)。 发现结果后来,查尔加夫又通过研究各种不同来源的DNA碱基成分,发现以下结果:第一,DNA的碱基成分随着来源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四个碱基可以按不同序列排列,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能得到4种不同排列方式,可以携带大量的遗传信息,是一座十分庞大的遗传密码库。第二,四种碱基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有一种共同遵守的规律,不论DNA的来源如何,在四种碱基中,腺嘌呤(A)总跟胸腺嘧啶(T)配对,胞嘧啶(C)总跟鸟嘌呤(G)配对。这种严格的碱基配对叫做碱基互补原则。DNA分子是目前发现的有机物分子中最大的,它的分子量可达六百万道尔顿(分子量单位)。分子量大,说明分子链长,包含的核苷酸多。这一发现推翻了以往莱文曾提出的四种核苷酸是完全一样的重复多聚体的观点,对以后确定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论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