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茶山坳镇 |
释义 | 茶山坳镇地处衡阳市珠晖区东北部,它南临耒水,与酃湖乡一水之隔,西北依傍湘江,与西湖镇、松木乡及衡阳县樟木乡隔江相望,东接衡南县泉溪镇。总面积 50.8平方公里。辖14个村,2个居民委员会。 简介茶山坳镇地处雁城东北,北临湘江,南接耒水,总面积56.8平方公里,2.8万人。辖14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尤以百年宝塔—珠晖塔而闻名遐迩。境内资源得天独厚。地下矿产氯化钠、钙芒硝储量湘南第一,开发前景看好;水陆交通便利,东外环线、衡大高速为茶山经济插上腾飞的双翼;八大农产香西瓜、白萝卜等久负盛名;珠晖生态公园蓝图绘就,珠晖宝塔、唐宋青瓷窑址遥相辉映,堪为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农工商贸迅猛发展。以种植为基础,以养殖为主导,以加工为龙头的效益农业规模初具;驻镇省、市属单位湘衡盐矿、衡铁北站、衡南粮库一举成为工交行业中的璀璨明珠,托辊厂、建材厂等镇属企业蒸蒸日上,衡海盐卤、福娃儿童用品、湘旺食品、茶山鸽场、樟木苗圃等民营企业日益壮大;新兴的东环市场,成为农副产品和小商品的集散地,构架了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桥梁。社会事业齐头并进。境内中学四所,小学六所,素质教育全面开花;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普及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独树一帜;邮政、电信、金融、保险等机构一应俱全。 境内珠晖塔、唐宋青瓷窑址闻名遐迩。茶山坳镇白菜、萝卜、豆角、凉薯等八大传统蔬菜种植盛名远播,近几年通过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高妻”优质葡萄、网箱养鱼等高效农业,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东外环市场的建成,为全镇农副产品的产供销开创了美好的前景。湘旺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湘旺”牌雪饼、“金甲岭”牌鸡萝卜在第五届省农博会上获得银奖及最畅销产品奖。茶山工业集中区初具规模,湘衡盐矿、衡南粮库等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海联、晶科威、湘旺、南风、泰源升、华强等民营企业发展迅猛。随着茶山工业集中区纳入市松木工业园长远发展规划,茶山的明天更美好。 沿革建国初,这个镇所辖区域分属衡阳市第八区、衡南县二区,1961年成立茶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茶山乡,1985年又改为乡级镇,2001年由原郊区划归新成立的珠晖区。 下辖村金甲村 堰头村 茶山村 藕塘村 垅塘村 田心村 农林村 黄洲村 皇桥村 合兴村 樟木村 古城村 秧田村 大昌村 特色资源综述茶山坳紧密依托驻镇的30个国、省、市属企业单位,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骨干企业有衡阳市托辊厂,主要产品:托辊、皮带运输机传动滚筒,衡阳市四建五分公司,二级施工企业,年施工能力在4万平方米以上。衡阳市盐卤矿乡镇企业产品均畅销国内外市场。一个以盐化工业为龙头,机械、化工为依托,建筑建材并举的格局已初步形成。镇内有中学2所,小学15所。有线电视台1所;广播调频台1所,图书室5家。有卫生院1家,医疗点20所。茶山坳镇在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倾注精力,一年一个台阶。 农产品茶山坳镇充分利用城郊优势,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农产品有柑桔、板栗、油桐、桃、李、牲猪、鲜鱼以及闻名全市的花生、上豆、凉薯、豆角、香瓜、大辣椒、甜萝卜、大白菜等。全镇正处在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的跨越阶段。在茶山坳镇田心村,珠晖区举行了茶山坳镇金甲、田心片土地整理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将投入400余万元对茶山坳镇金甲、田心片区进行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和完善,修建和硬化道路,改造涵管,修建高标准沟渠,整个片区将建设为1200亩的蔬菜基地和600亩的葡萄基地,并以之为示范带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 资源镇内盐卤资源极为丰富。据地质勘探部门勘探结果表明,茶山坳地段岩盐主阶层平均厚度177.12米,远景储备126亿吨,氯化钠的平均品位46%,而且理藏浅,地质构造简单,易于开采。 历史茶山坳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著名的青瓷产地.在沿湘江河畔9平方公里地面留下了多处青瓷窑址.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珠晖塔,雄立于镇西湘江东岸的藕塘村,十里开外就可看到宝塔。正着手开发的珠晖森林公园将成为旅游度假胜地。 交通全镇交通方便,东外环路、衡大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横贯其中,衡阳北站座落在镇内,三水环绕,四季通航,村村通公路。茶山坳小城镇建设已颇具规模。 文化教育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整体推进,全区3~6周岁幼儿入园率始终保持在99.7%,0~3周岁婴幼儿接受各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比例达到65%。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全区小学“四率”(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毕业率达到9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化、优质化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三年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了98%。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出发,积极稳妥地实施“撤、改、扩、促”并举的职教改革和发展策略。社区教育实验深入开展,加快了各类教育的沟通和资源的共享共建,逐步走出了一条“社区教育实验推动、各类培训协同、学历教育共同”的办学道路,全区各类从业人员全员培训率超过50%,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18—22周岁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55.5%。坚持撤建并举和建用并重,以学校布局调整为重点,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区域教育优质化建设跃上了新平台。结合区划调整和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配置优化”的要求,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进程。全区小学校均服务人口达到1.5万人,在城镇就读的小学生比例达85%以上,初中在城镇就读的比例达到100%。同时,大力开展教育现代化规范学校建设和各类国家级、省级示范(实验)学校创建,促进全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含职校)学生在省(市)级以上实验(示范)学校就读的比例分别达到79%、49%、67%和100%,一个以优质教育资源为支撑的、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教育优质化平台初步形成。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区中小学生机比已达到小学9.8:1,初中6.8:1,高中和职校5.6:1;全区所有中学和中心小学都至少建有一只计算机网络教室和一只多媒体电化教室,所有学校建有校园网,并都通过宽带接入了城域教育网,“校校通”基础工程的建设全面完成,11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开通并投入使用。全区所有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所有学校都已经启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工作。 基础设施大源渡库区茶山堤应急抢险工程将正式动工。此工程西起秧田村,东至农林村,涉及茶山坳镇秧田、皇桥、古城、合兴、黄洲、农林6个村24个小组。施工总工期为111天,工程总投资600万元。水利部门将对茶山堤11.51公里范围内的管涌、滑坡、崩岸和涵闸等险情进行除险加固处理。这次除险加固后,茶山堤的防洪标准将由过去的5年一遇提升为10年一遇,对改善珠晖区茶山保护区防洪和治涝标准,减轻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起到重要作用。湘江茶山堤位于衡阳市珠晖区某山坳镇,始建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长12.5公里,堤顶平均高度61米,平均宽度不足3.6米,堤身平均高度4米。其中秧田村堤段宽度不足,不能通车。茶山防洪堤保护圈中既有京广铁路、衡大高速公路、东外环路等多条国家、省、市交通干线,还有湘衡盐矿、海联盐卤、裕华化工等几十家国家和民营企业,以及即将开发的黄洲、古城、金甲、田心、樟木等村的3000亩蔬菜基地、葡萄示范基地等。现有防洪工程设施在历年的防洪治涝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已建堤防标准低,基础多为砂砾或冲积层,堤身质量差,渗漏、管涌、滑坡等险情多,仅能防御5年一遇洪水。同时,排涝区调蓄能力差,装机容量小,遇洪水堤内堤外一片汪洋防不胜防。2006年、2007年受“碧利斯”和“圣帕”台风的影响,该堤多处出现管涌、滑坡、渗漏,给当地经济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