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藉河
释义

百科名片

渭河一级支流,古名洋水、墿水、乌油江。

藉河(Jihe River),在天水人们习惯称(Xi he),现在官方定为藉河(Ji he)。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和甘谷县交界处的龙台山景东梁东麓,东流经天水市城区,至麦积区北道埠峡口汇入渭河。

藉河概况

藉河全长85公里,流域面积126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12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1.3亿立方米,年均悬移质输沙量473.4万吨,平均含沙量36.4千克每立方米,河道比降12‰,自然落差1517米,流域地形西高东低,海拔1193-2710米之间。支流不对称分布,多来自南侧。藉河流域地处副热带气候区,但与秦岭山地和陇中黄土高原有所差异,属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5摄氏度,一月最低零下3摄氏度,七月最高22.5摄氏度。年降水量580毫米,无霜期180天左右。藉河流域属黄土峁梁沟壑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年平均侵蚀模数4650吨每平方千米。天水城区左岸支流罗峪河侵蚀尤重,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河名变迁

藉河古名洋水,又名乌油江,发源地有二:北源出于甘谷县古坡乡瘦驴岭,南源出于礼县固城乡北小山峪。两支源在秦州区藉口(郑集寨)汇合,东流穿越天水市区,在麦积区峡口注入渭河。藉河从何时起便不称洋水与乌油江,而改称“耤(xī)河”,不得而知。从地理民俗的角度考察,藉河的两支源在市区西边的山口(西口)处交汇以后,人们就顺口将其称作“西河”,后来不知哪位好事者为了风雅,搬出了古“耤”字,把“西河”写作“耤河”,以致造成今天人们读写的悖谬。其实,中国的许多河流因流经地域的不同,而被相应地改变称呼的情况很多,比如长江在流经四川时,便被称作蜀江;流江重庆时,被称为巴江;流经湖北、湖南地段时,被称为楚江;流经安徽、江苏地段时,被称为吴江;流经扬州地段时,被称为扬子江。再比如富春江,因流经地域的不同,而被分别称为新安江、桐庐江、富春江、之江(浙江)等。就说近的吧,流经天水的渭河在甘谷境内就被称为“圉河”,大概是因朱圉山而赋名的吧。好在这个“圉”字现在仍然使用,电脑字库里也有,不存在读写的相悖,不然又要闹出一番口舌来。藉河因为是从西边流下来的,又在市区西边的两个山口处交汇,所以称其为西河是极其自然的事。这正如同渭水最大的支流散渡河一样,其西源叫清溪,但当地人不叫清溪,而称为南河(西出而称南河,这种叫法很奇怪,讨论起来又是一桩公案。民间的事说不清);北源叫牛谷水,当地人不叫牛谷水,而称北河。以至于两支源汇合后,地方人不称散渡河,而仍称北河。河流因流经方向的不同,被人们按方位来称,在民间是极普遍的事。

或许我的说法与程凯、马建东两位先生的宏论相去甚远,就算是一种俗论吧。现在回到正题上来,说说“耤”与“藉”是怎么一回事。

“耤(jiè)”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耤”像一个人手持农具“耒”在用力翻土之形,人形下画出了一只脚,表示出凭借足力把耒踏入土中。金文又在下边增添了一串象形符号,表示一排接一排被翻耕过的田地,其中的“口”是耒插入地中形成的豁口。文字演变到小篆时,这象形符号讹变为“昔”字,成为一个“从耒昔声”的形声字。“耤”的本义为用足踏耒以翻地,因此最初的意义是“耕”。《甲骨文字典》“会蹈履而耕之意。”《说文》:“耤,帝耤千亩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耤。

开发利用

藉河之滨天水城区自古以水质优良和丰富而著称,有“天河注水”之说。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藉河流域地表地下水资源枯竭,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在藉河上游右岸支流金河上正在建设上磨水库,库容860万立方米,为城市提供供水水源。为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和投资环境,藉河中下游城区段已建藉河风情线工程,设6道橡胶坝,5座蓄水池和滨河公园。

天水市秦州区是甘肃省第一个水电站建设地,也是黄河流域最早水土保持试验地。藉河自发源地向东北流,经甘谷县古坡乡折向东流,至秦州区关子镇转向东南流。关子镇历史悠久,秦始立冀县,明初称关子镇,是秦州区的西大门。历史上,关子镇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商贸重镇。藉河东南流至藉口乡五十里铺村,右纳也是发源于景东梁的支流金河后而向东流。金河上正在建设上磨水库。藉河东流至太京乡三十甸子右纳普岔河,至天水郡右纳南沟河始进入天水城区。南沟河发源于齐寿山北麓,与长江流域西汉水源头为邻,向北流汇入藉河,是从兰州市和甘肃省中部经天水市进入陇南市和川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此地藉河左岸的王家磨是甘肃省第一个水电站的建设地,1943年国民政府水力发电总署在天水设立水力发电工程处,始建王家磨水电站,从师家崖筑坝引藉河水,引水渠长3.3千米,在王家磨建渠道式水电站厂房,木制水轮机,木制压力水管,引水流量1.2立方米每秒,设计水头20米,装机容量180千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运行,1968年报废拆除。

藉河畔的天水城区历史悠久,是文化名城,早在七千多年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故有“羲皇故里”之称。区内风景名胜众多,著名的有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李广墓、纪信祠、诸葛军垒、文庙、明代民居南北宅子和保存完好的清真寺、瑞莲寺等。南郭寺因有生长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古柏而著名,唐代诗圣杜甫曾经寓居于此,写下《秦州杂诗》多篇流传于世。天水亦是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乡,有“飞将巷”、“李广墓”等遗迹。

天水城区藉河右岸的南山,也是黄河流域最早进行水土保持试验的地方,1941年国民政府黄委会在天水设立“陇南水土保持试验区”,举办了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训练班,在南山大柳树沟和吕二沟开始了以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试验区。该区试验工作开展六十多年,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藉河在天水城区右纳吕二沟,左纳罗峪河。罗峪河古称蒙水,历史上就多发洪水引发的地质灾害,给天水城区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藉河继续东流至三十里铺右纳罗家沟(横河峪),至北道埠西端的峡口注入渭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