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交城骏枣 |
释义 | 概述交城骏枣是全国四大名枣之一,肉质细而松脆,味甜汁多,一九八七年上过国宴,一九九零年被选定为亚运会特供果品,一九九七年荣获澳门首届国际医药、营养、保健产品博览会“国际最高金奖”,一九九七年中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和一九九九年中国国际农精品博览会两次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交城骏枣誉满三晋,名扬九州,蜚声海外。 栽培历史远在两千多年前,境内即有枣树生长。《战国策》记云:“北有枣栗之利,民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交城地处北地,可知植枣之历史悠久。汉唐时期,境内枣树多生于平川及边山一带。1983年秋,瓦窑白家梁汉墓曾出土枣核、桃核数十枚,枣核为骏枣核,形状大小大致与现代相同。成书于汉代的《神异经》亦记载:北方荒中有枣林......。与史实相符。唐宋时期,交城边山、西社接岔一带枣树茂密成林;元代,境内大枣成为皇家贡品,《元一统志》记云;交城县,贡品为“枣绵”。明清时期,据县志图载,城区南北一带均植有枣树,而且植株高大。民国时期,瓦窑骏枣首次参加法国巴黎万国博览展,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泰民安,五十年代末。全县枣树约2.3万株,仅城关边山,即有枣树1万余株,年产鲜枣40万斤,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瓦窑村枣种先后进入原苏联及阿尔巴尼亚地区。七十年代初期,先后在北京、广州、太原等地多次参加展览,盛名远播。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在农业方针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枣树栽培,一些农村将田中枣树砍去,致使枣树数量大减。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枣树随责任田落实到户,才受到有效保护。边山家庭院落亦移植栽培,枣树数量始逐渐回升。进入九十年代,交城县委、政府大力推行枣树矮密丰栽培技术,积极推进红枣产业化的进程。到目前全县拥有骏枣树近2.5万亩,其中矮密丰2万余亩,挂果面积1.7万亩,年产鲜枣800多万斤。 交城骏枣是全国四大名枣之一,一九八七年上过国宴,一九九零年被选定为亚运会特供果品,一九九七年荣获澳门首届国际医药、营养、保健产品博览会“国际最高金奖”,一九九七年中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和一九九九年中国国际农精品博览会两次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交城骏枣誉满三晋,名扬九州,蜚声海外。 分布状况境内枣树多分布于海拨750米至850米之间的地带,区内多年均气温10度,多年均降水量475.6毫米,极端最高温度38℃,极端最低温度-20度,土壤以黄色壤土较多,粘土、沙土较少。城关区内枣树集中分布于瓦窑、田家山、坡底、磁窑边山4村,洪相区内枣树以广兴、洪相、成村、安定较多;段村区内、义望区内亦有少量栽培;岭底区内与西社区内分布集中于东西两沟、接岔地带。据统计,仅城关边山4村株数占到全县24%以上,品质以瓦窑、磁窑2村最佳。 主要特征特性树势强健,树体高大,树冠多呈圆头型;盛年期树最高达15米,冠径10米左右,根系发达,抗寒抗旱,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丰产性好。丰收年最高株产鲜枣160余公斤;矮密丰枣园树高2.5米左右,亩产可达500-1000公斤,树皮粗糙,呈黑褐色;叶片呈长卵形,叶长一般为6─7厘米,最长10厘米;果实呈圆柱形,横径一般5─6厘米,单个均重22克,最大重量40余克,纵径8厘米。果肉呈白色或淡绿色,肉质细而松脆,味甜汁多,生食、制干、加工均可,品质优良。瓦窑骏枣“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享有“枣中王”之盛名。成熟期9月上中旬。 果实皮薄肉厚,质脆味甜,可食部分占96.5%,鲜枣含糖量28.7%,含酸量0.4543%,维生素C430.2毫克/百克;干枣含糖量71.57%,含酸量1.58%,蛋白质3.2%左右,脂肪0.4%左右,维生素C16毫克/百克。此外,含有磷、铁、钙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元素和维生素P、维生素A、维生素B及环磷酸腺苷等物质。枣肉可提取食用香精,又可人药,有补血益气、安神养胃、健脾抗癌之功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