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庭寄养:动机与绩效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1月1日) 丛书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文库:中国青少年弱势群体系列 精装 开本: 0开 ISBN: 7801907841, 9787801907844 条形码: 9787801907844 尺寸: 23.2 x 16.4 x 1.4 cm 重量: 558 g 作者简介高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代文学专业,师从陈荒煤先生,获硕士学位。兼任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电视艺术》杂志副主编、《现代传播》编委、中国纪录片研究会理事、艺术指导。早年教学之余,从事小说、散文_、报告文学等文学创作,常见诸于报纸杂志,且有小册子出版。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现代文学研究,撰写现代作家、作品的评论多篇,亦曾收八某些“论集”、后来,专门从事电视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电视剧创作概论》、《电视剧探索》、《电视专题片创作》、《电税艺术概论》、《高鑫电视艺术文集》(三卷)、《电视纪实作品创作》、《荧屏艺谭——高鑫自选集》、《电视艺术美学》等。 内容简介本书对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制度变迁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即“家庭寄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类型分析、情境分析、对应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种质的和量的分析方法,深入地剖析了寄养家庭的寄养动机、寄养验、社会支持系统和收养意向,评估了家庭寄养的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寄养家庭参与家庭寄养活动,是他们在有“闲”的情景下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他们是“理性的爱心行动者”,或“具有爱心的理性行动者”;家庭寄养基本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孤残儿童照顾理念,被寄养儿童在寄养家庭中得到了较好的照顾,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从政策的执行、绩效和需求评估看,该项政策执行较好,成绩比较显著,满足了国家、寄养家庭和被寄养儿童三方的需求,但其中也存在七大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九条对策性建议。 目录一 导 论 (一)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二)研究课题的明确化?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二 家庭寄养政策? (一)家庭寄养政策产生的制度背景——儿童福利制度的重大变迁:社会福利社会化 (二)家庭寄养政策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家庭寄养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 (四)对家庭寄养政策的具体分析——一种文本内容分析三 文献回顾 (一)被寄养儿童及其需求 (二)家庭参与寄养的动机 (三)家庭寄养的模式 (四)社会支持系统 (五)家庭寄养的效果 (六)家庭寄养评估四 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五 研究结果 (一)寄养家庭接纳被寄养儿童的动机 (二)成为寄养家庭的必要条件 (三)寄养家庭的行动与经验 (四)寄养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及要求 (五)家庭寄养的效果评估 (六)寄养家长的收养意向 (七)对10个家庭照顾被寄养儿童经历的情景分析六 结论与讨论 (一)寄养家庭参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活动,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 (二)家庭寄养基本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孤残儿童照顾理念 (三)社会支持系统对寄养家长照顾被寄养儿童具有重要作用? (四)从政策的执行、绩效和需求评估看,该项政策执行较好,成绩比较显著,满足了国家、寄养家庭和被寄养儿童三方的需求。? (五)家庭寄养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七 对策与建议 (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快制定与《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相配套的政策法规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家庭寄养评估体系,加强对寄养家庭的管理力度 (三)要不断完善对家庭寄养政策的评估,使家庭寄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家庭寄养指导中心等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加人性化地完成服务工作。 (五)吸引寄养家长更加积极地参加家庭寄养服务机构组织的专门培训,更多地关注孤残儿童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 (六)完善和落实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 (七)进一步改善寄养生活费的支付标准 (八)积极地解决被寄养儿童的就学问题 (九)进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