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庭成就孩子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 外文书名: Bring Your Child to the Futre 平装: 25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08627393, 9787508627397 内容简介《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内容简介:不少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容易忽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顺序渐进或个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会的模子去“克隆”一个好孩子,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会让许多孩子生出问题来。反之,如果家长过度地随着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又会出现人际环境的适应不良。 父母如何找到平衡? 作者在《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中提出了几个重要概念,希望所有的读者和家长跟随本书一起去发现一种更温和、更贴近自然、更适合自己与孩子的教育方式。 编辑推荐《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编辑推荐:国内第一本“未来取向”亲子教育书;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唯一出路;CCTV-12《心理访谈》节目长期特邀嘉宾,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倾情开讲;尚未出版已引发来自教育界专家、媒体、父母高度关注的重要作品;作者作品累计销量超过500000册! 我们的孩子将以成年的方式生活在2030~2050,怎样的亲子教育才能真正将他们导向未来?本书存在一种未来和自然取向的观念,希望弥补主体教育中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那些容易被忽视,或者误导的方面。父母不要否定原有的教育孩子的任何观念,只是把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就可以了。 专业书评李老师的书很平和易懂,说得却是养育孩子的关键问题。没有枯燥的说教、更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堆砌。李老师的分析总是很透彻,又让人耳目一新;李老师的解决方法也总是温和而实用,他是真正把孩子当作孩子来养育和呵护的专家。 ——北京读者评价 作者简介李子勋,著名心理学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心理专家。《心理月刊》《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杂志专栏作家。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国内较早将心理学知识向大众普及的心理学家。是国内最受读者、观众关注的心理学专家。 著作包括:《婚姻的烦恼》《心灵飞舞》《陪孩子长大》《幸福从心开始》《根源舞》《问问李子勋》,作品累计销量超过500000册。 目录前言 孩子是源于自然的精灵 上篇 孩子就是孩子 引言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 Chapter 1 孩子为何那么喜欢天线宝宝? 理性是人类文化内化而致的,幼稚才是人类在自然中真实的状态。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大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不是因为书读得多,而是他们保持着敏感的知觉能力和对事物盎然的兴趣。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 Chapter 2 要不要给4 岁孩子报兴趣班? 单纯地理解上兴趣班是给孩子施压是不客观的,如果家长不是用功利之心去对待这件事,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那么上兴趣班本身会让孩子们得到增加知识与修养,学会与人沟通,开发潜能的好处。 尊重孩子的脑发育 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Chapter 3 所有人都责怪我没带好孩子 孩子一岁以前,母亲有三个行为是别人不能替代的:一是哺乳,二是依偎着孩子入睡,三是和孩子亲密地呀呀细语;这是母亲的责任。过早制定孩子的行为规则遭受孩子的拒绝(不长大)是意料中的事。 孩子对妈妈的依恋需要 Chapter 4 怎样才能一步步放开手? 想让孩子顺利长大,母亲需要运用智慧或计谋。母亲越是坚决地贯彻教育,孩子越不容易长大;相反,有宽松的家庭氛围,加上合适的引导,孩子反倒如小鸟展翅,会勇敢地飞翔。 勇敢飞翔的分离期 Chapter 5 儿子这样正常吗? 好与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人们习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这样的做法可能会避免孩子犯幼稚的错误,但却压抑了他的思考和选择能力。 形似“癫狂”的过渡期 Chapter 6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犯错? 其实犯错是一种心理需要。孩子小时候犯一些错误,通过错误来确知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可以获得对犯错的“免疫”。 孩子犯错考验父母 Chapter 7 如何防范孩子受伤? 教导孩子避免危险的方法不是不让她做,而是告诉她每种事情都有比较安全的做法,遵循一定之规,伤害就不会发生。如果孩子预先知道如何面对各种情景,自身防范的意识就慢慢成长了。 被家长打的创伤 Chapter 8 女儿的兴趣为什么这么广泛?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就像我们在观光,他会被一种新鲜的活动吸引,会有一段时间的痴迷和兴奋。但很快,新的兴趣吸引了他,旧的行为被他厌倦。对他们来说,理性是一种超然的东西,前行就是成长。 不要固化孩子的兴趣 Chapter 9 孩子这样发泄是否太过分? 孩子的攻击性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如何把这种攻击性引导到身体锻炼、学习与社会竞争,父母需要多动一些脑筋。 帮他建立内心规则 Chapter 10 怎样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要孩子养成爱学习的习惯,就不得不把所有引发孩子专注的行为、阅读、玩耍都看成是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来说,99%的知识不是在课堂中学到的,而是来自生活中。 安全学习就自在 Chapter 11 洗手都会生气的孩子 犯过错的孩子比不犯错的孩子聪明,因为他有力量去冒险和尝试,我们要彻底改变儿童成长的观念,让孩子更自在,以他自在的方式长大,而不是按教育通约的方式长大。 欲速则不达 Chapter 12 爱发脾气的儿子 父母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的情绪成长,比如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识别,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促进孩子养成自我疏导与管理各种情绪的能力。 学会识别情绪 Chapter 13爱哭闹的女儿 哭与笑是一种情绪的流动,爱哭的孩子与爱笑的孩子都是情绪饱满的,情绪是一种能量,有情绪的人能量也充沛。对孩子而言,哭是磨砺内心的细腻,笑是培养性格的豪爽,不哭不笑的孩子反倒需要我们关心。 情绪是一种能量 Chapter 14 遇事总是爱紧张的孩子 有些时候,孩子的行为或情绪本身是一个小问题。我们试图要改变它的时候才感觉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孩子也为此感觉很紧张,结果问题才变大了。 淡化某些观察 Chapter 15 怎样才能让他的眼泪少一点儿? 男孩子爱哭,本身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情绪表达方式,它随孩子年龄的不同而内涵有不同。 给孩子的礼物——感恩、敬畏、宽容 下篇 孩子是家庭中的孩子 引言 家庭与孩子的冲突 Chapter 1 婚姻倾斜,孩子走向两极 我常常观察到一个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感太强,使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迫游离于家庭的亲密关系与教养关系之外。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这种倾斜关系视为正常,失去拥有平等关系的能力,要么依赖,要么强权。 远离父母的孩子 Chapter 2 母子同盟,孩子不是谁的筹码 我们常常看到一位很权威的父亲,斥责母亲过度娇惯和纵容孩子,而“不争气”的孩子一心一意地黏着母亲。母子结盟常常是经久绵长、无坚不摧,这样的母子关系可能会是父亲心中无穷的烦恼。 儿子不与爸爸亲 Chapter 3 孩子“牺牲自我”,弥合分裂的婚姻 夫妻间过分独立,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亲密依赖,甚至是同床异梦,彼此疏远,满怀敌意地竞争,拼命试图从孩子那儿得到忠诚与亲近。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平衡是靠孩子勇于“自我牺牲”来实现的。 患厌食症的女孩 Chapter 4 父母要甘当孩子成长的土壤 父母常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但往往在家长们一相情愿地“帮助”和“促进”孩子成长时,却有许多自己的“不当获益”。要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像土壤,供他们伸枝拔节,而不是像套马的缰绳。 对继父的爱 Chapter 5 是爱,还是不满? 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不满,喜欢包藏在一种貌似对孩子的关心中。正如父亲说:“我这样做是因为爱你!”而孩子却知道接下来可能是大祸临头。由此会引发孩子内心的冲突,难以适从。 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人 Chapter 6 父母间隐性的教育竞争 夫妻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一种隐藏的竞争。他们是不同性别的人,对独生子女自然会有一种内心的成长期待,这些期待正是塑造孩子思想行为的家庭动力。 “十恶不赦”的小孩 Chapter 7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 几乎所有家庭在交流内容方面或多或少有些限制,这些限制代表着家庭的文化意识、权力等级与家庭的“游戏规则”。 孩子若在此规则下失去了在家庭舞台大显身手的机会,其成长的动力就会随之减弱。 抽动的男孩 Chapter 8 望子成龙,适可而止 父母无私地为孩子付出,会自然寻求一种心理补偿,那就是孩子必须努力,为家庭争面子。 孩子们哪怕是在休闲的兴趣与爱好中,都被父母融入竞争意识,要能出类拔萃,把一种简单的娱乐放松、陶冶情操的乐趣转变为一种求生的压力。 关系大于教育 Chapter 9 为孩子减压的艺术 父母要帮助孩子面对他成长的压力,一方面要帮孩子处理焦虑,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和焦虑做朋友,把焦虑看成是人生的一种发展动力。 口吃的孩子 Chapter 10 “过渡期”孩子的行为紊乱 处于过渡期的孩子,特别容易把想象中的“现实”和生活中的现实相混淆,搞出许多荒诞不经的笑料来。父母在此时要留出空间来尊重孩子的隐私,避免用非此 即彼的是非观乱贴“标签”。另一方面也要用多元价值观引导孩子,改变他们思维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被强化来的病 Chapter 11 谁在以爱之名,牺牲孩子? 父母无意识地通过孩子实现权力欲、控制欲、自我中心,然后是心理获益,牺牲孩子满足道德需求,从孩子身上寻求价值感,或逼迫孩子实现自己早年的未竟事业。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障碍,都隐含着一种关系补偿,补偿幼时被父母欠缺的东西。 不停洗手的孩子 Chapter 12 孩子是家庭的另一面镜子 孩子是家庭的另一面镜子,他有时会以患病来维持一种家庭功能。父母为了孩子的心身健康,而暂时达成共识维持假象的和平。殊不知这种和平假象,就像是吸毒上瘾,会让孩子因此迷上得病而不自知。 强迫症的孩子 结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