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藏·露 |
释义 | 《藏·露》是施宏哲所著的一本有关领导学的社科类读物,全名为《藏·露 曾国藩的那套办法》。全书围绕怎样成功而展开,阐述着作者对“曾国藩的那套办法”的理解,和对成功的见解。 书籍简介书籍全名 :藏·露 曾国藩的那套办法 作者:施宏哲 分类:领导学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定价:39元 书籍简介:作者用一种全新的笔触和角度,通过四个部分的内容,给我们深刻地解答了有关成功最关键的四个问题: 1、如何在机遇出现的时候把握住机遇,成就你的功业? 2、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优秀到卓越地创建一支团队或创立一个组织? 3、如何能够在关系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游刃有余、青云直上? 4、如何为人处世,才能在未发达前积蓄力量,在发达之后不招来祸患? 如果希望个人与团队一起走向成功,赢得卓越的成就,那么,向曾国藩学习,绝对是一个上佳的选择!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与处世智慧是深入民心的。这本书建议大家,除了公务员应该多学一学曾国藩外,想成功创业的人、企业的领导者们和团队的管理者们更应该多学习学习曾国藩。 书籍目录藏·露:曾国藩的那套办法 第一部分 ·序言 ·这个男人了不得! ·创业当学曾国藩! 藏·露:曾国藩的那套办法 第二部分 ·大清出了个曾国藩 ·机遇是很烫手的,要抓住得有足 ·危机总能催生出卓越的领导者 ·曾国藩是一头狮子:领导力卓越 ·曾国藩是一匹狼:深谙狼道 ·大业靠志:想法决定活法,定位 藏·露:曾国藩的那套办法 第三部分 ·一切政治都是乡土的 ·好领导贵在有战略头脑 ·好领导贵在立人达人 ·如何让人才乐意为你所用? ·成功选人的三大原则 ·成功用人的关键 ·优秀领导必备的三大素质 藏·露:曾国藩的那套办法 第四部分 ·“巨蟒转世”的传说 ·十年京官,连升十级 ·位极人臣,忧多喜少 ·流血的仕途 ·为官者都有一段心酸史 ·官场就是战场 ·当官很精彩,当官也很无奈 书籍章节摘录《藏·露:曾国藩的那套办法》之曾国藩是一匹狼:深谙狼道 如果说曾国藩是一头狮子,那是因为他带出了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队伍;如果说曾国藩是一条狗,那是因为他对其主人满清统治者忠心耿耿到了愚忠的地步。其实,曾国藩更是一匹狼,因为他深谙“狼道”! “狼道”何来?自从英国动物学家绍·艾利斯发现“在狼的身上,有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在所有哺乳动物中,最有情感、最具韧性、最有成就者,莫过于狼”后,有些人便从狼身上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人的生存哲学,概称为“狼道”。 狼道,本质上是狼或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比如坚韧、顽强、耐心、战斗、合作、分工、策略、沟通、危机意识、适应能力等等。几年前,探讨“狼道”的书汗牛充栋,但总结起来不外乎那么几条。更为有趣的是,如果你有心把这些“狼道”跟曾国藩的生存哲学与处世智慧放在一起比较,将会惊奇地发现,曾国藩简直就是一匹狼,因为他很懂得如何运用所谓的“狼道”。 由于后面还会详细探讨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其中有不少和“狼道”智慧类似,因此,这里只选取“狼道”之中的五条,试作解读与探讨。 狼道一:卧薪尝胆原理:狼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在自己弱小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东西。 解读:若过早地将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往往容易在以后的交战中招致失败。羽翼未丰时,更不可四处张扬。 《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亦告诉世人,君子要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切勿轻举妄动。 案例:初创湘军时,朝廷屡次下旨征调,但曾国藩都婉拒,为什么?早在初任京官时,曾国藩便深研《易经》,且对“潜龙在渊”很有心得。 初建湘军时,他的湘军,水陆两军加起来也就一万来人。这时的湘军,若去与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对抗,无异是以卵击石。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起家资本,曾国藩曾四次抗拒清廷圣旨。 在1853年,当曾国藩把练勇万人的计划告诉了爱将江忠源后,不懂深浅的江忠源马上向清廷合盘奏出。结果,船炮未齐、兵马尚弱的曾国藩,很快就招来了咸丰皇帝的一连串征调谕旨。 第一次是1853年,太平军攻打到蕲、黄一带,武汉危急,于是清廷接连下令,让曾国藩率炮船增援湖北,但曾氏没去。 第二次是同年12月,太平军大将胡以晃进攻庐州,清廷令曾国藩督带船炮兵勇火速开赴安徽救援,抗旨。 第三次是1854年2月,太平军袭破清军黄州大营,清廷再次催促曾国藩赴援武汉,曾拒绝前往。 第四次,是眼睁睁看着老师吴文镕被击败而没驰援。 为何曾国藩会屡屡按兵不动呢?原因是,他深知太平军兵多将广,训练有素,绝非一般农民起义队伍可比,没有一支劲旅是不能贸然去碰的。况且与太平军争雄首先是在水上而不在陆上,没有一支得力的炮船和熟练的水勇,是无法与拥有千船百舸的太平军相抗衡的,甚至连兵力调动和粮饷供应都会发生困难。所以他下定决心:船要精工良木,坚固耐用;炮要不惜重金,全购洋炮。船炮不齐,决不出征。 对于自己卧薪尝胆、潜龙在渊的苦心,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这样诉说:“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狼道二:自知之明原理:狼也很想当兽王,但狼知道自己是狼,不是老虎。 解读:自知之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的意思。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对待他人,从而立足于社会,建功立业。故古人提倡:人贵有自知之明。 案例:曾国藩没有造反,反而裁军,为什么?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率湘军挖掘地道,轰开天京城,一场与太平天国历时十余年的战争宣告结束。 二十四日,曾国藩被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二十九日,曾国荃赏加太子少保衔,赐一等伯爵。七月,曾国藩下令将活捉的洪仁达、洪仁发、李秀成就地正法,并奏请裁撤江宁城内外的湘军22000余名。 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华大地的六百余座城市陷入到了战争的漩涡,让当时的清朝政权几乎达到了灭亡的边缘。对于清政府来说,毫无疑问,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谁消灭了太平天国,谁就是立了开国以来的第一功劳。当这个功劳被曾氏兄弟拿下了后,清政府理应给予他们最高的奖赏。然而,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清政府历来对汉人警惕有加,一直在自我提醒着,不能授予汉人很高的军权,以防危及自己的统治。灭了太平天国后,曾氏兄弟的势力掌控了大半个中国,于是传言四起,说曾国荃正想劝其兄长曾国藩,要趁着湘军气势正雄,挥师北上,推翻满清,自己去弄个皇帝当当。湘军将士更是蠢蠢欲动。 从客观上看,即使曾国荃真的给兄长曾国藩来一个黄袍加身,亦事出有因。原来,当初皇上曾许过诺,谁打下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就封谁为王。可是,当曾国荃带着来自湖南家乡的弟兄们出生入死,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煎熬,以血肉之躯相搏,最终终于拼下这天下第一功后,朝廷却并没有完全兑现承诺,仅仅是封了他一个伯爵。因此,性格非常激烈耿直的曾国荃难免会有情绪。 但更令他想不通的是,曾国藩上奏要裁撤掉湘军。幸而,曾国藩想得通。他在写给曾国荃的一首诗“九载艰难下百城,漫天箕口复纵横。今朝一酌黄花酒,始与阿连庆更生”中很明白地说了:老弟啊,你辛苦了,我也知道你不容易啊!九年来,你确实是劳苦功高,可是,这漫天谣言你知道吗?这黄袍加身的事可不是我们兄弟能玩得了的啊,不要去想那么多,去休息一下吧,对了,你的生日就要到了,我们俩兄弟好好地去庆祝一下! 曾国藩的想法是对的。湘军在打下天京后,就不再是什么威武之师了,因为一直以来,这些将士跟着曾氏兄弟拼死拼活,其实也就是想着升官发财。如今,他们能有的都有了,比如官职、财富;不能有的也有了,比如骄奢淫逸、飞扬跋扈。若是让他们继续存在,就只能像绿营兵一样给老百姓添乱。一向以来,曾国藩都是以理学家自居的。他崇尚道德教化,如果真的放纵弟弟去演习“陈桥驿兵变”的往事,这等于是自己背叛自己,那么他所标榜的一切都将不攻自破。 熟悉历史的他非常明白,历史上那些手握重权而不知自省的人,到头来是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他是以卫“道”而建立起这支军队的,如果他自己首先叛“道”,那么他身边这一大批一直尊崇他为榜样的文人士子幕僚,也许不用等到朝廷有什么动作,就会上演太平天国天京内乱自相争斗的一幕了。 凭曾国藩的睿智,这些他都能考虑得到。为避免功高震主和曾国荃闹出什么事来,他在奏请裁撤湘军后,马上又上奏,称曾国荃病势日增,需要开缺回籍调理。两个月后,曾国荃离开江宁,回到了湘乡荷叶塘他的老家。 再接下来,曾国藩开始裁撤厘金局,停收因战争而不得不收的苛捐杂税。然后,又恢复江南贡院,开科取士。曾国藩没有忘记,他是一个儒家信徒,这些读书人已经十多年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了,他们的前程都因为战争而阻滞,这些事似乎都不能再拖了。做完这一切,朝廷的猜忌、天下百姓的悠悠之口,几近消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