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蔡升熙
释义

个人资料

姓 名:蔡升熙

性 别:男

民 族:汉族

籍 贯:湖南醴陵

出生年月:1906年

牺牲日期:1932年10月08日

简 介:

蔡升熙(蔡申熙),字旭初,湖南省醴陵县人。1924年春入广州讲武学校,后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期间,先后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军阀陈炯明叛乱、军阀杨希闵叛乱的战斗,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晋升为营长、团长。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第二十四师参谋长。后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转战各地,先后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吉安东固地区游击队第一路总指挥、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他是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担任军长,带领所部北上鄂豫皖边区与红一军合并组建红四军,相继担任第十师师长、鄂豫皖军委副主席、彭杨军政学校校长、率二十五军军长等职。1932年10月,在湖北红安县河口镇战斗中身负重伤,仍然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最后牺牲在战场上,年仅二十六岁。

人物概述

蔡申熙,原名蔡升熙,1906年生,湖南醴陵人。1920年入县立中学读书,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春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后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教导团工作。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营长、第20军团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11军第24师参谋长,南下途中参加了会昌、三河坝等战斗。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利后,他转赴广州。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后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1928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吉安东固地区游击队第1路总指挥。曾率部攻克峡江县城,配合湘赣边区的革命武装斗争。

1930年初,蔡申熙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不久被派赴鄂东南阳新、大冶和蕲(春)黄(梅)广(济)地区领导游击斗争。他来到阳新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集中当地分散游击的武装力量,于同年10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任军长。红15军组建后,蔡申熙率部东进皖西,攻克太湖县城,后经英山、罗田等地,于12月到达鄂豫皖苏区,参加第一次反“围剿”。1931年1月红15军与红1军合编为第4军后,任第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率部参加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他指挥机智,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一次战斗中右臂被敌机枪子弹击中,负伤致残。同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蔡申熙为分局委员,并任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他言传身教,贯彻教育训练与实战要求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主持办学4期,为鄂豫皖苏区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1932年7月,当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时,蔡申熙临危受命,出任红25军军长。从8月下旬到9月中旬,他指挥部队和皖西地方武装,在南起英山、北到庥埠的广阔地域内,与各路进犯的国民党军不断展开激战,予敌以重大杀伤。9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总部率4个主力师向皖西转移,在金家寨与红25军会师。在鄂豫皖中央分局召开的燕子河会议上,蔡申熙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主张以主力西出英山、随县、枣阳一带,将国民党军引出苏区寻机歼灭,然后再回师收复失地。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9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由燕子河出发西进,蔡申熙率红25军殿后掩护。10月8日,红军主力在黄安(今红安)河口镇地区,与国民党军两个师遭遇,发生激战。9日,国民党军增加兵力后继续进攻。蔡申熙指挥部队顽强抗击敌人,不幸腹部中弹。他捂住伤口,咬紧牙关,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人物生平

蔡升熙,出生于一户贫苦农民家庭。8岁启蒙。因聪明好学,2年即学完初小4年的学业。后由蔡氏宗祠资助,考入醴陵县立中学。1923年与左权、宋时轮等在学校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并编印《前进》周刊,以探讨和宣传进步思想。1924年先后考入广州讲武学堂和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随军校教导团参加第一、第二次东征和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斗。1925年7月,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营长。北伐战争中,调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任营长,参加过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曾根据党的指示返回湖南、衡阳开展武装斗争。不久,奉命到武汉贺龙部的第二十军第二师任团长。同年8月1日,随部参加南昌起义。随起义军南下途中,调任十一军二十四师任参谋长。9月底,部队在揭阳汤坑严重受挫后,率少数几人突出重围,辗转来到广州,由叶剑英安排到新编的警卫团,从事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广州起义失败后,几经周折才在上海找到党中央机关,并被安排到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工作。1928年,调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1929年秋,为配合红四军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与赵酷吾等成功地策动罗炳辉部起义。不久,奉调去东固革命根据地,任游击队第一路总指挥,统一指挥江西地方红军第二、三、四团。同年11月,为配合湘赣边反“围剿”斗争,率部东渡赣江,出敌不意地攻克国民党军队供应基地 峡江县城。1930年6月,调武汉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奔赴鄂东南领导武装斗争,参与指挥攻打宿松、广济、英山等战斗。同年10月,在黄梅县考田镇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并任军长。接着,率部战黄梅、克太湖,然后,于同年11月,挥师北上,到达皖西根据地。月底在黄麻地区与中共鄂豫皖特委取得联系后,立即率部投入鄂豫皖第一次反“围剿”战斗。

1931年1月率部在商城南部与红一军合编为鄂豫皖之红四军后,被任命为第十师师长,同年2月被选为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曾率部攻打麻城磨角楼据点,歼敌一个营。在光山县新集围攻敌据点时,还曾采用坑道作业炸开城堡缺口,全歼守敌千余人,以智勇双全闻名全军。3月,在消灭国民党第三十四师的战役中,右臂和左腿被敌机枪同时射中,右臂因伤势过重而致残。5月至6月,先后担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校长、鄂豫皖中央分局监察委员会主席等职。曾坚决抵制张国焘“左”倾“肃反”政策。

1932年7月,在皖西红二十五军遭到数倍国民党军的进攻,在损失过半的危急关头,奉命接任二十五军军长。重整队伍后立即投入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从8月下旬到9月中旬,指挥红二十五军和皖西地方革命武装,从南起山北到麻埠的战线上,同进犯的国民党军展开激战,予敌重创,一直坚持到与红四军会合。其间,还与徐向前一起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冒险主义军事指导思想。9月底,率红二十五军担负起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的任务。10月8日,在黄安县河口镇地区遭国民党军第一师、第二师、第八十八师包围。为击退敌人的反复围攻,在率全军与敌激战两昼夜后,又率一小分队坚守阵地,以掩护三面受敌的主力转移。激战中,不幸小腹中弹,血流不止,仍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最后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198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军事家称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