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回回营清真寺
释义

清真寺布局

回回营清真寺这个建筑比较特殊,坐南朝北,不同于普通清真寺的坐西朝东。

该寺始建自乾隆二十七年(西历1762年)春,至二十九年夏始竣工。占地面积约二十五亩有余,其地址即昔紫禁城西苑门南墙外,寺正门直对宝月搂。就正门上建望月楼,北望中南海,可一览无遗。而此搂又作“唤拜楼”,深夜“邦塔”时登楼高声诵念“班克”,声借海音,远播数里。附近教外人俗呼此搂为“望儿楼”,谓香妃父母思女来京,不能入宫,藉登此楼,北望宝月楼,可与香妃晤面,故又呼宝月楼为“望家搂”。总之,事属民间所传,究否无从考证也。而大殿建筑,亦颇费匠心。明九暗七,四面皆走廊,周配角亭四座。殿中央起作为亭式,金顶火檐,高起云涌,有如天坛之钦年殿然,碧色之琉璃瓦与米色盲柱相映壮丽,极尽辉煌之能事。此外浴室及讲堂等建筑布置,无特殊异,故从简记述。寺外周遍植柏柳百余株,每至夏季绿色苍荫,幽静庄严,昔日之景色,可想概见。闻此寺建筑时,建期约四年之久,费用官银至一帑之巨,亦可云伟观也。

其大门,建筑奇古,下为巨石垒成,俨如城门。雉堞环拱,倍极庄严。其上为小屋,朱壁辉煌,如庙宇。再上为有窗之屋。顶端仍为小室,四壁轩敞,无户无牖。统计上下共四层,高逾二丈以上,人过其下,仿佛身到西域也。香妃晏居,每忆家则登楼南望,以慰幽思。故民俗呼为“望家楼”云。办事处之南部,为礼拜寺。系同时建,有碑记事。

可见回回营清真寺规模和规制都非比寻常,不是一般小寺可比的。可惜现在仅有寺门旧照留存,通过照片对比,寺门是两种民族建筑风格融合的产物,应该是孤品。清真寺内部通过文章了解,似乎是一座三开间三连脊的九建大殿,正中有重檐圆顶的拜月楼,四角各有一个同大殿连脊的角亭四周通体游廊相连,通体绿瓦,虽然景象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有理由相信内部同样是大量使用了两种民族建筑元素,绝不同于其它清真寺。

清真寺被拆

顺宝月楼南面原有长墙一段,民初将接近楼南之一段拆去,现出该楼之全部,改名新华门。项域当政,辟中南海为总统府,是门即为政府之大门也。与此门遥遥相对者,即回回营清真寺之唤拜楼也。洪宪称帝后,袁氏每于深夜尚留“居仁堂”府邸办之公,时间远处有高声诵经者,留意细聆其声乃发自南方。袁每闻此似歌非歌之悲壮音调毛发竖立,竞不寒而粟,后始知为回回营清真寺教师晨礼高声诵念邦歌也。袁世凯遂下令拆毁清真寺。

该寺之经济状况,更属今非昔比。满清时旗籍人向依国家薪俸而生活,故寺务之进行,均仰仗此辈回族旗籍之缠回加以维持。改建民国后,旗人之钱粮即不按时发给。至民国四年时,此项旗款,即完全取消矣。彼时袁氏拆毁该寺,因回教消息,不似今时之发达,故知者甚少;又以该寺之性质上,一般均目之为回教旗人所据,援助无人,观望殊多,致使如此巍峨壮丽之回回营寺终成一片荒凉。拆后,教民因无处礼拜,遂就寺之东部配房二间暂为礼拜之用。未几,有教中名宿杨仲仙等发起重建小房数间,于旧大殿之原基,暂充小规模之大殿。袁氏拆寺后,遂将寺北部接近马路处建筑长墙一段,使该寺无门可走,故今已改北而南向,行走于文昌阁胡同。连年寺内,均由马氏家族教长勉强维持,然观其主麻日教长尚在就他寺聚礼,故称回回营基础之回民宗教兴衰情形更可概见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