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杨并盾蚧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黄杨并盾蚧

拉丁学名:Pinnaspis buxi (Bouche)

类属:同翅目,盾蚧科。

异名:Aspidiotus buxi Bouche;Pinnaspis bam-busae Cockerell。

危害范围

国内主要分布在辽宁、宁夏、陕西、山东、北京、河北、江苏、上海、浙江、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寄主为大叶黄杨、瓜子黄杨、匙叶黄杨、棕竹、杜鹃、假金丝马尾、波士顿蕨、巢蕨、无花果、油桐、含笑、朴、夹竹桃、棕榈、亮丝草、海芋、安祖花、龙血树、肖鸢尾、铁角蕨、喜林芋、石柑子、木槿、臭椿、罗望子、山扁豆、露兜、莎草、石榴、茶、椰子、槟榔、可可、水菠萝、海枣等。

为害特点

以若虫、成虫在寄主植物的叶及枝条上刺吸为害,叶受害后产生黄色或褪绿斑块,并导致煤污病的发生。枝条受害后萎缩干枯。受害严重的整个植株萎黄甚至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雌介壳梨形,前方狭,后方很宽,长1.3~1.8mm,宽0.5~l.lmm;浅黄色、浅褐色或灰白;介壳很薄、平,半透明,壳点位于前端;第一壳点黄褐色,有一半伸出第二壳点的前面,第二壳点橙褐色。雌成虫体长0.74~0.80mm,宽0.46~0.50mm。长椭圆形,前方窄,后方宽,长为宽的2倍以上,最宽处为腹部一、二腹节;分节明显,臀前腹节侧缘呈瓣状突出,后胸没有侧瓣;黄色;触角瘤状,上有1根粗长毛;前气门周围有5~12枚盘腺孔,后气门处一般没有,偶见1或2枚;臀前腹节侧缘的背面各有3~5个边缘腺管;第3腹节侧缘有4个腺刺,第4腹节有2~4个腺刺,第5~8腹节各有一个腺刺;臀板三角形,具2对发达的臀叶,中臀叶较小,内缘直,相互接近;背管腺很少,有体壁内陷囊。雄介壳长扁条形,末端圆;长1.0~l.lmm,宽0.3~0.4mm;白色溶蜡状;背面有3条很明显的纵脊,夹沟较宽;壳点在头端突出,淡黄色。雄成虫体长0.93mm,宽0.35~0.4mm;桔黄色;狭长形,末端渐窄;触角9节,长超过体之半;复眼黑色;翅一对白色透明;足三对,较长;口器退化。

卵:椭圆形,长0.25mm,宽0.15mm;浅黄色。

若虫:一龄若虫体椭圆形,长0.2mm,宽约O.lmm;淡黄色;头在前缘附近有一对腺管。触角5节,末节长超过前4节之和,2~4节各具环状纹,第5节具6根长毛;侧单眼一对,黑色;足3对,胫节和跗节上有细毛。二龄若虫长椭圆形,长0.4mm,宽0.22mm;桔黄色;体前方狭;特征同成虫相似,但具4对边缘管腺。

雄蛹:长约0.93mm,宽0.28mm;离蛹,桔黄色。

生活习性

年发生2代,自9月下旬开始以受精的雌成虫在枝干、叶片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雌虫开始产卵,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成堆产于雌成虫末端蚧壳之下,雌虫产卵完毕后身体缩短,渐干缩死亡。卵产下后3~5小时孵化,卵期7~10天,卵孵化后,随即向四周爬行寻找适当场所固定,接着背面形成脊起,身体周围及腹面分泌蜡丝。1龄若虫历期17天,2龄若虫于5月下旬出现,历期10天。雄性若虫于6月上旬化蛹,蛹期3天,6月上旬雌雄成虫出现并交尾,于7月下旬第1代雌成虫开始产卵,产卵期12天,第2代1龄若虫历期25天,8月中下旬出现2龄若虫,历期21天,9月上旬出现第2代雄蛹,9月中旬,第2代雌雄成虫交尾,9月下旬后以受精雌成虫在黄杨枝干、叶片上过冬。该蚧为卵胎生繁殖,越冬代雌成虫平均怀卵91粒,最多达102粒,第1代雌虫怀卵量平均24粒。可见越冬代发生数量大,为害也最严重。雌蚧一天平均产卵10粒,产卵期约7~10天;初孵若虫停留10分钟左右后开始爬行。雄虫羽化高峰期为每日下午3~6时,羽化后四处爬行寻雌虫交尾,晚9时左右为交尾高峰。雄成虫朝生暮死,寿命仅12小时左右,交尾后很快死亡。该蚧可通过1龄若虫爬行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苗木携带虫体。雌成虫越冬死亡率较高。当4月份平均气温达14~15℃时,1代卵开始孵化;7月份平均气温达26~27℃时,2代卵开始孵化,雨水对未固定若虫有冲刷作用,造成死亡。

天敌

有红环瓢虫、七星瓢虫、深点食螨瓢虫和迷宫漏斗蛛、平行绿蟹蛛和并盾蚧蚜小蜂(Physcus sp.)等,其中蚜小蜂为天敌中的优势种。

防治方法

1)加强养护管理,合理配置绿篱,注意加强检疫,加强施肥灌水,合理修剪,剪除有虫枝叶;

2)在若虫期喷洒40%速扑杀乳油1000~2000倍液或10﹪吡虫啉1000倍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