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蔡桓公
释义

蔡桓公,即田齐桓公,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田齐桓公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齐宣王时规模达到鼎盛。

人物简介

相传名医扁鹊曾为他看病,在起病由轻到重衍变时连劝了三次,田午因为讳疾忌医而不听,后来扁鹊再来时,现其已病入膏肓,只得转身而退,并连夜逃往秦国去了,结果没多久齐桓公就病发而去世了。(中学课文《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实指这个“齐桓公”,因为当时蔡国已亡)

相关资料

《扁鹊见蔡桓公》 选自《韩非子·喻老》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úa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注译: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今河北省任丘县境内)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蔡桓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

小结: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人物释疑

蔡桓公不是蔡桓侯

蔡国君主是侯爵,齐国君主是公爵,按“公、侯、伯、子、男”的顺序,公爵要比侯爵高一级。蔡桓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名叫田午。之所以称为蔡桓公,是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这是古籍上对人物称谓的习惯用法。不过,此称呼有争议的一点,便是齐国都城一直在临淄,并不是所谓的上蔡。既然是在临淄,自然无法因为“齐国都上蔡”而“故说蔡桓公”的说法。(各位可以看上蔡与临淄)

蔡桓公是战国齐桓公

蔡桓公是田齐桓公,即战国齐桓公,名为田午。蔡桓公不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名为吕小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分为两个阶段,即吕氏齐国、田氏齐国。田氏代齐以后,国名、君主爵位田氏依然沿用,田午自称为桓公,或许是为了赢得霸主的名号。

蔡桓侯是蔡国君主

蔡桓侯是春秋时蔡国(现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蔡桓侯为蔡宣侯的儿子,承袭蔡宣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714年—前695年,共20年。

综上所述,蔡桓公不是蔡国君主,而是田氏齐国君主,史称田齐桓公,绝非蔡国君主,也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吕小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