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河利津水文站 |
释义 | 黄河利津水文站是万里黄河上的最后一个水文站,黄河水务的封笔之作。黄河利津水文站始建于1934年6月,1937年11月因抗站停测。解放后,1950年1月重新设站,现归黄委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管理。水文站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黄河入海水、沙量,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水资源统一调度提供水情;研究和探索水文要素变化规律,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水沙资源利用以及黄河三角洲开发等搜集水文资料;对外承担各类水文测验项目,地形、河道测量等。 利津水文站现有基本水尺断面、流速仪测流断面(基下70m)、比降断面及上中下浮标断面、吊箱测流断面等多套测验断面;吊船、吊箱两用过河缆道1座;钢板吊船2艘(长度分别为14m和10.5m),冲锋舟2艘;安装重铅鱼变频调速测流绞车1套;电动吊箱测流设备1套;微机测流系统1套;水位观测采用非接触式遥测水位计与人工观测相结合。 每天早晨8点左右测量,主要测含沙量和水位。历史最高流量是1958年的10400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为1975年的222千克/立方米。198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位14.92米。 也许大家很不理解测黄河水的含沙跟水位有什么作用。大家都知道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东营的部分土地也是黄河的淤积冲积出来的,在历史上黄河水泛滥发生洪灾更是时有发生,如果我们提前知道了一些数据,如黄河的最高水位、含沙量等,我们就能提前做好预防准备,避免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灾害。 今后,此景点将进一步规划配套,逐步开发成为展示黄河水务发展历程、水利文化、黄河文化的主要区域,让游客亲身体验水文科学,丰富黄河文化内涵,提高黄河利津段的旅游磁力。 ①树立“黄河水文大事记”碑,记录发生在黄河利津段的水文大事,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让居民记住利津人民同黄河的抗争历程。 ②设置黄河险工铜雕群和“黄河水利故事”石雕连环画长廊,以艺术的形式展现黄河抢险的情景,同时向游客介绍黄河抢险的历史。 ③建设水文科普馆,进行快乐测水文活动。 (4)黄河利津段(沿黄生态旅游体验区) 黄河利津段不仅是黄河文化风情带的主要景点之一,也是沿黄生态旅游的主要体验区之一。目前,张滩险工景点、王庄引黄闸景点等黄河防洪生态景观已基本形成,黄河两岸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美化。 张滩险工景点:该景点位于张滩险工至利津黄河大桥之间,南北长2100米。总面积约42公顷,工程总投资190万元。张滩险工始建于清代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间,出险时修乱石坝4段,位于现在的1-10#坝间。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溜势下延,又接修乱石坝数段,位于现在的11-18#坝间。民国期间,石坝相继改为秸埽。黄河归故时,又重做秸埽14段,砖坝4段。1956年,溜势再度下延,18#以下接修两段秸料护沿。至此,险工定位在307+086-307+778之间。1947年秋汛抢过大险一次。自1978年开始,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部署,对主要着溜坝号按1983年防洪标准陆续进行了加高改建,其中10-11#、14-18#坝段达到2000年设防标准。自1986年开始中小水脱险,并逐年加剧,目前坝前普遍淤宽100m左右。 站在桩号为XG0024位置,每日晨昏,遥望大河上下,薄雾蔼蔼,如轻纱笼罩,对岸绿树葱茏,半悬中天,如现海市蜃楼。回望黄河大桥,两岸铁塔高耸入云,上有条条钢丝斜拉,犹如一架巨大的竖琴,横架桥上,依天而立。 大堤外侧西部淤背区建有高科技苗木示范园,总面积30亩,种植黄金梨和绿宝石梨3000株,每棵梨树产量是30-40公斤,总产量大约为14.5万公斤左右,年收入达20万。如果游客8月份来到这里,还可以跟果农一起体验采摘果实的乐趣。 河面波涛奔涌,桥上车辆如梭,绿树周裹,花果飘香,景色蔚然。景点与大桥连为一体,南有险工、北有大桥、中有花果绿树长廊,构成了一副完美的风景画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