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帝素问直解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第3版 (2001年2月1日) 丛书名: 黄帝内经注释丛书平装: 69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02330392 内容简介《黄帝素问直解(第3版)》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学著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与疾病作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中的根本部分,因此它也是我们现在研究中医药学必须首先加以继承整理和认真钻研的经典性著作。 编辑推荐《黄帝素问直解(第3版)》:黄帝内经注释丛书 作者简介作者:(清代)高士宗 合著者:于天星 目录出版说明 第二版说明 第三版说明 方序 素问直解序 凡例九条 黄帝内经素问卷之一 上古天真论第一篇 四气调神篇第二篇 生气通天论第三篇 金匮真言论第四篇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 阴阳离合论第六篇 阴阳别论第七篇 灵兰秘典论第八篇 黄帝内经素问卷之二 六节藏象大论第九篇 五脏生成篇第十篇 五脏别论第十一篇 异法方宜论第十二篇 移精变气论第十三篇 汤液醪醴论第十四篇 玉版论要论第十五篇 诊要经终论第十六篇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篇 平人气象论第十八篇 玉机真脏论第十九篇 黄帝内经素问卷之三 三部九候论第二十篇 经脉别论第二十一篇 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篇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篇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篇 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篇 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篇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篇 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篇 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篇 阳明脉解论第三十篇 热论第三十一篇 刺热篇第三十二篇 评热病论第三十三篇 逆调论第三十四篇 黄帝内经素问卷之四 疟论第三十五篇 刺疟篇第三十六篇 气厥论第三十七篇 咳论第三十八篇 举痛论第三十九篇 腹中论第四十篇 刺腰痛论第四十一篇 风论第四十二篇 痹论第四十三篇 痿论第四十四篇 厥论第四十五篇 病能论第四十六篇 奇病论第四十七篇 大奇论第四十八篇 脉解篇第四十九篇 黄帝内经素问卷之五 刺要论第五十篇 刺齐论第五十一篇 刺禁论第五十二篇 刺志论第五十三篇 针解论第五十四篇 长刺节论第五十五篇 皮部论第五十六篇 经络论第五十七篇 气穴论第五十八篇 气府论第五十九篇 骨空论第六十篇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篇 调经论第六十二篇 缪刺论第六十三篇 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十四篇 刺法论第六十五篇(亡) 本病论第六十六篇(二篇补梓六卷) 标本病传论第六十七篇 黄帝内经素问卷之六 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八篇 五运行大论第六十九篇 六微旨大论第七十篇 气交变大论第七十一篇 素问补遗 刺法论篇 本病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卷之七 五常政大论第七十二篇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三篇 黄帝内经素问卷之八 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篇 黄帝内经素问卷之九 著至教论第七十五篇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篇 疏五过论第七十七篇 征四失论第七十八篇 阴阳类论第七十九篇 方盛衰论第八十篇 解精微论第八十一篇 附录一:仲学辂:<侣山堂素问直解> 附录二:耿鉴庭:《重整(黄帝素问直解)跋语》 序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学著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与疾病作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中的根本部分,因此它也是我们现在研究中医药学必须首先加以继承整理和认真钻研的经典性著作。这部书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运动论”,它认为“天地一体”,“五脏一体”,“人与天地相应”,“成败倚伏生乎动”,把人与自然界密切联系起来,把变化和运动密切联系起来;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认识是:“藏象论”,把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作为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并以之直接指导临床实践。对疾病本质及人体发病学的认识是:“正邪论”,把疾病的发生认为是正邪消长进退的表现。 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手段和要求是:“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全书以当时盛行的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阐述自己的认识和归纳自己经验的说理工具,这就为中医药学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在当前认真发掘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特别在认真研究中医基本理论的时候,研究它就更有其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阐述《内经》这部书的学术思想,帮助后学更好地阅读原书,历代学者不少人曾经对本书进行过各种形式的整编和注释工作,他们各有特点,对于后世学习和研究<内经>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摘上文假汗出膏粱,以明阳气从中土而出于皮肤。此假开阖,以明阳气由阖而开,由开而阖,不但从内以出外也。开阖者,外内之枢机,开则外出,阖则内入。今开阖不得,则太阳之寒气从之。背为阳,主开;腹为阴,主阖。开阖不得,寒气从之,则背突胸窝,乃生大偻。偻,伛偻也。此言阳气之不能开阖也。陷脉为瘘,留连肉腠,言寒邪陷于脉,则肉腠或空或突,而如嵝,留连肉腠而难愈也。俞气化薄,言寒邪人于穴俞,则俞气变化而内薄。薄,泊也。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言薄心气,则善畏;薄肝气,则惊骇也。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言寒邪入于肉,则荣血之气不从肌肉以外出,但逆于肉理,而生痈肿也。此阳气不能由阖而开也。魄汗未尽,阳气外虚也。形弱而气烁,形体虚弱,而热气外烁也。穴俞以闭,不能内人也。身汗而热,内外不和,故发为风疟,此阳气不能由开而阖也。上文言阳气外出于皮肤,此言阳气更从内以出外,以外以人内,所以承上文而补其未尽之义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承上文风疟之意,言风为百病之始,宜顺天时而避之也。六淫之气,风居其首,故风者,百病之始也。身心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四时之序也。若不因时序,受大风苛毒而为病,必至从表人里,由浅入深,故病久则传化。传化,传经变化也。病久传化,则上下阴阳不相交并,虽有良医,弗能为也。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病久传化,其所由来者渐矣。故阳畜积病死,言亢阳畜积,至病久弗为而死也。而阳气当隔,言亢阳之气当与府藏相隔也。申明当隔者,若既病则当泻,苟不亟泻而正治之,犹粗工之败乃事,不得云良医弗为也。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收。是故暮而闭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