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阳陵错金铜虎符 |
释义 | 阳陵错金铜虎符,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简介阳陵虎符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阳陵为秦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要调动军队时,皇帝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的左一半扣合完整,验证可信,方能调动军队。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专符专用,一地一符,一个兵符不可能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直至唐朝,改用鱼符或兔符,后又恢复使用虎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虎符高3.14厘米,高8.9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是关于符节制度的重要实物。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统兵将领以兵权,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调动军队时,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驻地。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即应发兵。虎符盛行於战国、秦、汉。此件为秦代之物。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为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此件铜质,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整体形成一艺术品。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虎符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趣闻“符”是一种古代信物,传说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中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因其状呈虎形,故称“虎符”,也称“兵符”。 据专家考证,虎符均由左右两半组成,各自的铭文完全相同,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领军队的将领。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相合,方能调兵。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虎符的作用。目前发现的虎符都是秦国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阳陵虎符。秦杜虎符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的,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有一小孔,虎作走动形,尾端卷曲。锗金铭文九行、四十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铭文最后一句,其意思是:如果军情紧急。不必等会符,可以举烽火报讯,立即行动。新郭虎符,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阳陵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三个虎符的铭文大致相同,有一点不同令人注意。新郭虎符,铭文称“右在王”,秦杜虎符称“右在君。”而秦阳陵虎符则称“右在皇帝”,这说明这三个虎符出于秦的三个不同年代。秦国的国君先是称王,这说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制作:秦国只有惠文君一人称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时制作的:秦始皇开始称皇帝,故阳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后制作的。 独特虎符有一件虎符的发现还很有趣。它是原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重庆偶然发现的。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空闲之时,他喜欢逛逛地摊。有一天,他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件造型古朴的铜老虎,认为它可能是件文物,便随手拿起来观看,不想这铜老虎突然分成两半,对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兵符,随即买了下来。拿回去之后仔细考证,果然是一件古代虎符。谁也没有想到,一件极其罕见、极其珍贵的文物,就这样戏剧性地被发现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