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乐安傩舞 |
释义 |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乐安傩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致分为三大流派:增田镇东湖村"滚傩神";古村流坑的"戏傩";鳌溪镇罗山傩舞。 2006年5月20日,乐安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概述简介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 分布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傩舞历史悠久,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在《周礼》中有明文记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傩舞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样式,且在傩仪中占有不同的比重。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表演傩仪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历史乐安县的东湖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城南30华里处,村里的杨姓氏族世代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跳傩仪式,当地人称为"滚傩神",此仪式规约森严,概不外传。 东湖"滚傩神"已有近千年历史,它被当地作为驱邪纳福、保境安民的一种仪式传承延续至今。村中傩神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现已倒塌)前曾写有一副对联"傩驱瘟疫丁盛畜旺,神佑乡里邑立村宁"。 历史溯源乐安地处江西东部雩山余脉,境内环山,古代交通闭塞,盛产的粮食难以外销,农户便以余粮喂猪,因而生猪皮薄肉嫩,成为历代皇家贡品。因有余粮,养鸡业也很盛行。为保六畜兴旺,清代乐安便有以鸡嘴神和猪嘴神驱傩活动,凡有瘟疫地方,就请东湖村去"滚傩神",用鸡嘴神、猪嘴神及鹅王一起逐疫。乐安以动物神驱傩的形式,可上溯到汉代宫廷大傩。古代缺乏科学知识,把气象、草木、虫豸、六畜的异常现象皆作不祥征兆。战国后阴阳学说,更把鸡、犬、羊、豕、牛患瘟疫而大批死亡或五畜反常现象附会于人事灾祸,称为"五祸",用"五行"说加以解释。以鸡嘴神与猪嘴神来制服六畜瘟疫,正是汉代神兽驱逐的延续。 艺术特色乐安傩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致分为三大流派:增田镇东湖村"滚傩神",由古代村民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的一种祭祀仪式逐步演变而来;古村流坑的"戏傩",一般在每年正月集中表演或喜庆日子有选择性地上户献演,主要节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走板》、《和尚装香》等;鳌溪镇罗山傩舞,表演时,有八对面戴古代名将或神话人物面具的艺人,伴着锣鼓的节奏,结合人物的身份,或持刀执剑,翩然起舞,或兵戎相见,激烈对打,赛舞竞技,热闹非凡。 东湖"滚傩神"每年正月初二"起傩",十六日结束。初三开始在村中活动,初七外出跳傩,一般去7个弟子,只跳《鸡嘴》与《猪嘴》。傩班头人先领众人向四方朝拜,祈求神灵附体显威。表演开始,鸡嘴神独舞"挑马枪"与"托环刀",猪嘴神上演"打关刀"、"射弓箭"和"玩棍杵",二神各自显示武功神威。然后鸡嘴与猪嘴神合演《攀探》,似作相互攀附寻找瘟鬼状。最精彩的表演是最后《踩爆竹》,在急促喧闹的锣鼓声中,村民把点燃的一串串鞭炮丢在鸡嘴与猪嘴神脚下(有时甚至用一箩筐的散爆竹倒在二神脚下,点上引线),一时火光耀眼,响声震耳,硝烟弥漫。表演者脱掉鞋袜,赤脚踩在不断炸响的爆竹上,一边口念祷词,一边翻滚手中器械。观者惊心动魄,舞者泰然自若,瘟疫在二神的驱赶下和鞭炮惊吓声中远走他乡,村民则得到了心灵慰藉。外村若邀请傩班驱疫,12个弟子全都出动,表演全部节目:《七圣》、《收小鬼》、《牛魔王》、《夜叉》、《训状元》、《鸡嘴》、《猪嘴》、《踩爆竹》。最后由鹅王守门,鸡嘴神和猪嘴神持钺斧进屋搜索,将鬼疫驱逐出门,犹如古傩方相氏"索室逐疫"。 "滚傩神"所戴的面具与其他傩舞不同,不是整个罩住脸部,而是由上额下嘴两个断片组合而成,有猪嘴、鸡嘴、鹅王、东岳、判官、白虎精、歪嘴婆婆等18面。伴奏音乐为一鼓一锣,节奏为反3/4拍,弱拍在前,强拍在后,很有特色。 这种傩舞既有独舞,也有双人舞,表演时多持道具,舞蹈动作古朴粗犷,刚中有柔,有"踢腿蹲裆"、"反弹射箭"、"拂脸甩手"、"汇步"等动作技巧。如遇瘟疫灾害,则18个傩神全部出动,走村过户搜索驱邪,整个过程显得较为原始,很少人为加工的痕迹。 传承意义"滚傩神"中"猪嘴"、"鸡嘴"的造型动作及表演风格在中国傩舞中实属罕见,是至今惟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傩仪和傩舞,需要精心保护和传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乐安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坑傩舞流坑傩出自千年古村流坑,该村古建筑群鳞次栉比,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据记载,该村北宋徽宗初年进士董敦逸,奉旨出使契丹议和,并被迫在契丹滞留多年。返朝时,把当地的跳傩仪式带回京城。不久,敦逸被奸臣谗言中伤罢官回乡,回乡时,他又把傩具带至家乡流坑,并向村民传授跳傩仪式,一直相传至今,被村民视为一种驱邪祈福、强身健体的活动。流坑傩舞形式活泼,气氛热烈,故称“戏傩”,村民又称“玩喜”,一般在小年便开始组织村中青壮年,先行演练傩舞,并兼及习武,大年过后的初二,各房傩戏班先出游一次,走遍全村,即示意当年的傩舞活动正式开始。表演上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有二胡、笛子、大小唢呐等,“武场”则为全套打击乐器,一如戏曲音乐体制。主要节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走板》、《和尚装香》、《书生进考》、《跳财神》、《出六将》、《出三官》、《出和合》等。《钟馗扫台》是开场节目,取材于民间传说中钟馗打鬼驱邪,《天官赐福》中的天官则身着龙袍一步一颠,把赐福于民的天官表演得惟妙惟肖。整个“玩喜”,三官诸神,30多个角色,装束面具表演各异,不吐一字,但见真情,表演者既有京剧的庄重,哑剧的幽默,又有木偶剧的滑稽,采茶剧的欢快,浑然一体,风格古朴粗犷,富有意趣。 罗山傩舞罗山傩舞起源于鳌溪镇罗山村,每逢端午节时,当地百姓都要纪念屈原,因乐安城镇一带无大河,不能划大船,则以跳傩代替并流传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五月初五,鳌溪镇各村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在本地流传至今的傩舞俗称“打戏头鼓”。跳傩那天仪式十分隆重肃穆,村里几个傩舞班,前一日洗身净体,身穿夏良(土织布),渔网衫(渔网或披风),衣下摆吊有荷包、香袋、铜钱等物,走起来丁当作响,每个傩神由两人相扶打扇,过街游市,汇聚在乐安鳌河两畔。表演时有八对傩神面具,共十七个傩神角色。八对面戴古代名将或神话传说人物面具的艺人,伴着锣鼓的节奏,结合人物的身份,或持刀执剑,翩然起舞,或兵戎相见,激烈对打,赛舞竞技,热闹非凡。其中钟馗奉在表演场地的正中央,作为众神之首,不参与出场表演。傩面具按出场顺序为:秦叔宝与尉迟恭,关羽与蔡阳,金吒与木吒,赵公明与马元帅,龙王与哪吒,千里眼与顺风耳,玄母娘与判官,雷震子与元皇。伴奏乐器主要是锣与鼓等打击乐器,曲调快捷、紧张、热烈,以突出两军对阵时的激烈紧张气氛。配合傩面角色的表演,动作奔放,勇猛刚劲,既有对阵拼杀的武仪战术气势,又有舞台表演姿势造型的独特美工效果,是一种典型的武傩戏。“打戏头鼓”节目按演出顺序依次为《打瓜斧》《打关刀》《矛吒钻》《打鞭》《杀戟》《打闹帚》,由上述八对傩面角色分别对阵表演,展示古代朴实神秘的传神故事情节。八对公傩面角色表演完毕,由扮演判官、雷神及打锣鼓者作逐疫驱鬼的动作,其动作怪异神秘,似在搜傩靖妖。每年端午节前夕,从五月初一开始,罗山村附近各家族傩舞队还要敲锣打鼓,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在各家门前表演—番,名为“窜跃”,一直持续到初五。初五这天午时,各傩舞队必须到县城大街上进行会演,俗称“打长街”,所有的傩班都会把最拿手、最精彩的招数拿出来亮相,以示家族武功实力。罗山村的“打戏头鼓”,充分显示了乐安傩粗犷刚劲的武文化特色,其以钟馗为首座神灵祭祀供奉,历史渊源久远。整套节目以古代军队将士实战为内容,结合神话传说中的天神角色进行表演,最后以判官等进行驱疫结尾。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