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菜用大豆紫斑病 |
释义 | 中文学名:菜用大豆紫斑病 英文名:Soybean purple blotch 病原中文名:菊池尾孢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为害部位:主要为害豆荚和豆粒、叶、茎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豆荚和豆粒,也为害叶和茎。苗期染病子叶上产生褐色至赤褐色圆形斑,云纹状;真叶染病初生紫色圆形小点,散生,扩展后形成多角形褐色或浅灰色斑,茎杆染病形成长条状或梭形红褐色斑,严重的整个茎杆变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层;荚染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较大,灰黑色,边缘不明显,干后变黑,病荚内层生不规则形紫色斑,内浅外深;豆粒染病形状不定,大小不一,仅限于种皮,不深入内部,症状与品种及发病时期有较大差异,多呈紫色,有的呈青黑色,在脐部四周形成浅紫色斑块,严重的整个豆粒变为紫色,有的龟裂。 病原形态特征称菊池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小,分生孢子梗簇生,不分枝,大小45~200×4~6微米;分生孢子无色,鞭状至圆筒形,顶端稍尖,具分隔,多的达20个以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如播种带菌种子,引起子叶发病,病苗或叶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大豆开花期和结荚期多雨、气温偏高,均温25.5~27℃,发病重;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范围发病轻或不发病。连作地及早熟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基本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抗病毒病的品种较抗紫斑病。如黑龙江41号,铁丰19,楚秀、华春18、丰地黄,跃进2号、3号,徐州424,沛县大白角,京黄3号,小寒王、中黄4号,长农7号、科黄2号、文丰3号、5号、丰收15,九农5号、9号、牛尾黄、西农65(9)等。 (2)选用无病种子进行种子处理,用0.3%的50%福美双或40%大富丹拌种。 (3)大豆收获后及时进行秋耕,以加速病残体腐烂,减少初侵染源。 药剂方法在开花始期、蕾期、结荚期、嫩荚期各喷1次30%碱式硫酸铜(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尔多液、50%多·霉威(多菌灵加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667m2喷对好的药液55升左右。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