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环境的思想 |
释义 | 基本信息本书全名: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修订版) 作 者:(日)岩佐茂 著,韩立新 等译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10-1 版 次:2页 数:264字 数:210000印刷时间:2006-6-1开 本:纸 张:胶版纸印 次:I S B N:9787801091932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本书是日本著名的环境哲学和伦理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岩佐茂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总结和分析了日本在消灭公害和环境保全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主要的理论和思想,指出了日本环保思想的成就和局限;同时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环境保护中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各自的优势、特点以及不足。此书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对我国研究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著作可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研究的“日本版”。阅读本书,可以引起我们研究马、恩著作中环境思想的兴趣。此书关注的问题是 “马克思主义应该如何回答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运动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思想和理论问题”,或者说通过这一回答,“怎样深化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思想和理论问题”。作者肯定马克思思想中本来就含有环境保护的思想,并认为马克思没有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上。全书的基调就是把人与环境关系问题很大程度上归结成社会关系使然,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要从社会关系及其伦理责任的规定入手。 作者简介岩佐茂:1946年出生,于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肄业。现任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教授。 著作:《环境的思想与伦理》(旬报版2007年5月。中文版即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唯物论与科学精神》(白石书店1983年版);《哲学的现实性》(有斐阁1986年版,合著);《人的生存与唯物史观》(青木书店1988年版);《黑格尔用语事典》(未来社1091年版,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诸方面》(创风社1992年版,合著);《环境的思想》(创风社1994年版)。 目录修订版序言 中文版序 序 环境思想的课题 一 20世纪是环境破坏的世纪 二 环境保护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三 研究环境问题的思想方式 1 理念的形成 2 自然观的转变 3 环境伦理的建立 4 生活方式的变革 5 方法论的功能 6 批判的功能 第一章 公害问题和环境问题 一 从产业公害到公害和环境问题 1 经济高速增长下产业公害的爆发 2 对环境问题关心的高涨与公害行政的倒退 3 重新被放大的地球环境问题 二 “公害”界定及其原因 1 公害发生的原因(一)——技术的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是公害发生的原因吗? 2 公害发生的原因(二)——关于“生产关系说”的探讨 3 关于区别公害和环境问题的讨论 三 今天的公害和环境问题的观点 1 地球问题和地域问题相统一的观点 2 抛弃道德主义对问题进行社会科学分析的观点 3 把生活方式的改革与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统一起来的观点 4 环境保全与拥护和发展人权以及民主主义相统一的观点 5 环境保全与反核及和平相统一的观点 第二章 环境与经济协调方式上的思想对立 一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问题 1 环境与经济和开发之间协调的两种方式 2 日本的“协调论”的展开及对其进行的批判 二 环境权的思想及其展开 1 作为基本人权的环境权 2 舒适环境的思想 3 环境影响评价的思想 4 自然享有权思想 三 可持续开发的思想 1 “可持续开发”概念的形成及其内容 2 在“可持续开发”概念上的意识形态对立 3 可持续社会成立的条件 四 回收再利用思想 1 回收再利用思想的理念 2 废弃物引起的环境破坏 3 建立循环型生产体系的条件 第三章 保护环境的环境伦理学 一 什么是环境伦理学 1 作为“新伦理学”的环境伦理学 2 自然环境及其破坏 3 环境伦理学的几种倾向 二 扩展“价值”与“权利”概念的尝试 1 “动物的权利”论 2 生命体的“固有的价值” 3 自然物的“法的权利” 4 内在于整个自然界中的“固有的价值” 5 关于“未出生后代的权利” 三 “固有的价值”与“权利”概念扩展的不可能性 1 “权利”概念扩展所包含的问题 2 把“价值”概念运用于人以外的事物可能吗 3 似是而非的问题——自然的“权利”与“固有的价值” 四 作为“另一种环境伦理学”的“宇宙飞船伦理”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观点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青年马克思的环境保护观点 1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马克思的唯物论 2 自然的人本主义与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 三 《资本论》中的环境保护观点 1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 2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的“扰乱”——自然破坏 四 恩格斯的环境保护观点 1 青年恩格斯对公害的分析 2 导致“自然报复”的自然破坏 五 “支配”自然还是“适应”自然——本顿与格伦德曼的争论 1 本顿的重视对自然“适应”的立场 2 格伦德曼的批判与本顿的反驳 3 恩格斯的“支配”自然问题 六 生产力主义与生产力问题 1 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主义 2 生产力的质的问题 3 作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 4 马克思的乐观主义 第五章 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 一 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1 劳动生活与消费生活的方式 2 追求方便的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 3 采用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意义 4 与生产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的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二 承担大量生产的资本的逻辑 1 由大量生产体制造成的环境破坏 2 环境问题上的资本的逻辑与生活的逻辑的对立 3 评价企业对环境的态度的重要性 三 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1 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社会主义 2 市场经济还是生态社会主义 3 从生态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 附录:马克思主义与回收再利用思想 序文 一 回收再利用思想的基本理念 1 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回收再利用 2 作为循环经济的回收再利用 3 什么是“废弃物” 二 对现代的批判——回收再利用思想 1 现代社会摆脱不了的问题——废弃物 2 被重新提出的废弃物问题 三 作为环境问题的废弃物问题 1 一直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2 废弃物排出者的责任问题 四 从过剩消费到回收再利用型生活 1 用完就扔生活方式的主角——大量生产 2 向重视回收再利用价值意识的转换 新增部分 Ⅰ 人对自然的价值态度 前言 一、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两种劳动观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和主体——客体的辩证法 三、人类中心主义所包含的问题 四、“环境”概念和“生态系统”概念 五、对于自然环境的价值态度 Ⅱ 实践唯物论与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的辩证的实践唯物论 二、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实践唯物论 三、马克思的异化和物化概念 四、生产和消费中的知识重组——以人与自然的正常关系为价值标准 五、近现代“自然支配”的观念 六、以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的实践唯物主义 Ⅲ 日本循环型社会的构想与对立 序言 一、为什么要建立循环型社会 二、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措施 三、从“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案”看循环型社会的形象 四、建立真正的循环型社会 Ⅳ 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 一、应该怎样去建构环境伦理学? 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所包含的问题 三、如何看待生物的价值问题? Ⅴ 环境思想的先驱——蕾切尔·卡逊 Ⅵ 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观 序言 一、作为相互依存关系的共生 二、共生的存在论意义和价值论意义 三、人与自然的共生 四、实现共生的体系、技术、生活方式 五、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Ⅶ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思想中包括了环境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缺少环境观点 三、本顿和格伦德曼之间的争论 四、构建一个保护环境的体制 后记 译者后记 修定版译者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