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环翠区志 |
释义 | 基本信息《环翠区志》威海市环翠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林金岭 主编 罗雪萍 孙远志 副主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年12月 5000册 1462千字 848页 500元 ISBN 978-7-101-05755-3 主要内容该志为《威海市志(1398~1982)》的续志,以2002年环翠区行政区域为记事范围,上限1983年,下限2002年,对某些事物为反映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断限适当上溯或下延。 1987年6月15日,国务院以国函【1987】105号《国务院关于山东省威海市升为地级市的批复》批准,威海市升格为地级市,以境内名胜环翠楼之义将原县级威海市的行政区域设为环翠区。 环翠区是地级威海市的中心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地跨北纬37°15’~37°34’,东经121°51’~122°24’。东、西、北三面濒临黄海,向北隔海与辽东半岛的大连市遥相对应,向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与荣成市相接,西南与文登市为邻, 西与烟台市接壤。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29公里,总面积731平方公里。至2002年,辖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87个行政村、5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5.15万人。 境内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区。地势中部和东南部高,西部和西北部低,低山丘陵与平原低地相间分布。气候温和,降水较为充沛,但土地较为贫瘠,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水果有苹果、梨、葡萄、桃等。海岸线绵延曲折, 长达156公里。沿海岬湾交错,有大小岛屿20个。沿岸浅海滩涂面积广阔,水产资源富饶,适合水产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北部海水水质优良,滩涂平缓,上层覆盖着厚厚的细砂层,是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素有“东隅屏障”之称的刘公岛横卧于威海湾口,形成优良的天然港口,是驰名中外的军港重地和游览胜地。 城市建设始自1403年(明永乐元年),1958年后,戚海市初步形成轻工业城市;1979年后,城市建设立足本地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为目标, 开始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先后5次编制和修订城市规划。至2002年,建成区面积增至50.75平方公里,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环境质量优良、景致优美、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城市中心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造林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并于1996年和2000年两次被联合国评为全球100个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之一。 环翠区人杰地灵,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7年成立地级威海市后,环翠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 境内国民经济1982~2002年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982~1986年是平稳发展时期,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5%(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1987~1994年为快速发展时期,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2%;1995~2002年是稳健发展时期,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1982年威海市国内生产总值2.11亿元(当年价,下同),198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36亿元, 1994年环翠区国内生产总值36.77亿元。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93.26亿元,比1982年增加91.15亿元,增长43.2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7亿元,比1982年增加11.65亿元, 增长18倍多;第二产业增加值47.4亿元,比1982年增加46.13亿元,增长36倍多;第三产业增加值33.59亿元,比1982年增加33.37亿元,增长11倍多。 1982年后,农业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由种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由经验种田向科学种田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值效益不断提高。1983年农业总产值为9260万元,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 渔业分别占57.34%、1.47%、11.59%、6.1 8%、23.42%;1989年农业总产值为23343万元,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分别占28.73%、3.23%、13.22%、 9.18%、45.64%。1990年环翠区政府适时提出把工作重点放到工业、水产、水果三个产业上,形成“一工两水”的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渔业在稳定海洋捕捞的同时,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养殖品种由以海带为主,逐步向经济效益高的虾、蟹、贝、鱼、海参等海珍品发展;水果业适时加大桃、葡萄,草莓、樱桃等品种的种植,并大力推广无公害种植。积极鼓励农民进行蔬菜种植。至2002年,全区粮食总产77403吨,花生总产19081吨,水果总产59521吨,水产品总产442050吨;农业总产值20.9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70.51亿元,分别是1983年的22.6倍和115.9倍。 境内工业在70年代,得到较大发展,1982年, 有工业企业150家, 固定资产原值20592万元, 职工总数31046人,总产值3529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7.7%。80年代后,市区工业飞速发展,镇办工业异军突起。198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15214万元, 其中镇以上企业完成102936万元,区属及以下企业完成5334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7317万元,利润总额10718万元。1987年后,由于受行政区划变动规模较大等因素的影响,环翠区工业在一段时间内陷入底子薄、发展受限的局面。1990年,区委、区政府及时确立“一工两水”的工作重点。此后,随着工业体制改革和一系列激励工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出台,工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外地投资和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逐渐增多,投资规模逐渐增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大幅度增长,至2002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3.51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5.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3.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04亿元。 威海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1987年后,旅游业逐步兴起。先后举办“中国(威海)旅游年”和“华夏(威海)城乡游”活动,促进境内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观光的游客大量来自国内及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至2002年,已成为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海滨旅游热点城市,旅游业已成为境内经济发展具有活力的行业之一。 国内贸易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7年后,逐步形成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多种流通渠道互为补充、竞相发展的商品流通格局。 1988年环翠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8亿元,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3亿元,增长11倍。 设区后,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引进,以引进促发展,通过制定各种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者给予全方位的法律保障,设立行政审批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经贸活动,以招商引资推动对外贸易的开展,以对外贸易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全区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2002年, 全区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626项,批准利用外资额1146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452.6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值4.02亿美元,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的经贸往来关系。 80年代起,环翠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2年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9390.24元和4790元,城市居民比1982年和1988年分别提高8923.99元和8172.75元,农村居民比1983年提高4222.6元。 收人的增加带动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1987年,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955.13元和678.7元, 2002年分别达到6714.72元和3011.0元,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消费品得到较大程度普及,部分居民拥有“私家车”;2002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8.14平方米和24.0平方米。 坚持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1983~2002年,境内先后取得各种科技成果527项,专利申请495项; 其中获科技成果奖国家级10项、省级31项、市级84项。1993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 ”称号。至2002年底,环翠区共有各种科研机构9个、高新技术企业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登记注册的学术团体7个。 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80年代后,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施基层安全文明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社会治安状况日益优化,成为全国刑事案件发案率最低、社会治安状况最好的城市之一,连续多年获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称号。 环翠区人民将继续发扬传统、再接再厉、拼抢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公民素质更加提高、社会环境更趋和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灿烂明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