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淮阴边寿民苇间书屋 |
释义 | 这首诗描写了书屋的僻静和主人夜吟的情景。淮阴:县名,在江苏省北部。边寿民:名维祺,一字颐公,号苇间居士,淮安(在江苏省中部偏北,古名山阳)人;工涛词,尤精书画,善泼墨芦雁,创前古所未有,不求宝贵闻达,日以作画为务。 作品名称:淮阴边寿民苇间书屋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郑板桥 作品原文边生结屋类蜗壳,忽开一窗洞寥廓。① 数枝芦荻撑烟霜,一水明霞静楼阁。② 夜寒星斗垂微茫,西风入慊摇烛光。③ 隔岸微闻寒犬吠,几拈吟髭更漏长。④ 注释译文①译——边生的房屋狭小如蜗壳,书屋开了一窗后,立刻使狭小的房子与寥廓的天地相通。释——类蜗壳:古人常用蜗壳比喻居室的狭隘、简陋。洞:通。寥廓:空阔。 ②译——几枝芦荻在雾霭中摇曳,晚霞照耀着河水,楼阁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 ③译——夜凉如水,星星放出微弱的光芒,西风吹入帘中使烛光摇曳。释——慊:同“帘”,布帘。 ④译——隔着岸边能够依稀听到孤独的犬吠声,而边寿民在寂静的长夜中苦苦吟诗。释——拈髭(niānzī):古人作诗常拈髭冥想。唐代卢延让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拈,用手搓转。 作品鉴赏这首诗宛若一幅淡淡着墨的山水画,以环境来衬托人物的飘逸丰姿,烟霞芦荻、烛光寒犬,把山村景物展现得颇有诗意,写人物只有最末一句,虽着墨不多,而边生淡泊、勤奋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用环境的渲染来衬托人物,犹如《诗经·蒹葭》中伊人的写法,生动别致。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郑燮所作诗,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姑恶》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其他如《扬州》、《绍兴》、《燕京杂诗》(其一)、《自遣》、《游焦山》、《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题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郑板桥的词多写景状物以及酬赠之作,也有一些佳篇,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瑞鹤仙·渔家》、《瑞鹤仙·田家》等,多写及百姓疾苦,语言风格接近于他的诗。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郑板桥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郑板桥是一位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近年来,文化界、学术界对郑板桥的介绍不断普及,对他的研究不断深入。郑板桥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骄傲,这位在中国土地上成长和成名的艺术家,正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