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忘却的魅力 |
释义 | 书籍:忘却的魅力书籍概况作者:王蒙 著 ISBN:10位[7506332485] 13位[9787506332484]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1 定价:¥18.00 元 简介: 本书记录了王蒙自1989年以来写的12篇散文。这些作品文字隽永,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情。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编辑推荐本书记录了王蒙自1989年以来写的12篇散文。这些作品文字隽永,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情。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目录忘却的魅力 又到杭州 我爱喝稀粥 榴莲 海的颜色 羊拐 又见伊犁 新疆的歌 无花果 宰牛 四月的泥泞 搬家 清明的心弦 雨 周扬的目光 船 飞沫 鳞与爪 2004·俄罗斯八日 感伤 喜悦 烦恼 嫉妒 落叶 轻松 无为 逍遥 安详 凝思 假山 旧宅 初冬 天街夜吼 不设防 故乡行 冬之丢失 苏州赋 伊岭岩的启示 …… 书摘书摘 记忆就是人。记忆就是自己。爱情就是一连串共同的、只有两个人能共 享分享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有死亡,才是一系列记忆的消失。记忆是活着 的同义语。活着而忘却等于没活。忘却了的朋友等于没有这个朋友。忘却了 的敌意等于没有这个敌意。忘却了的财产等于失去了这个财产。忘却了自己 也就等于没有自己。 我已不再年轻,我仍然得意于自己的记忆力。我仍然敢与你打赌,拿一 首旧体诗来,读上两遍我就可以背诵。我仍然不拒绝学习与背诵新的外文单 词。 然而我同样也惊异于自己的忘却。我的“忘性”正在与“记性”平分秋 色。 一九七八年春,在新疆工作的我出差去伊宁市,中间还去了一趟以天然 牧场而闻名中外的巩乃斯河畔的新源县。一九八二年,当我再去新疆伊犁的 时候,我断然回答朋友的询问说:“不,我没有去过新源。” “你去过。”朋友说。 “我没去过。”我摇头。 “你是一九七八年去的。”朋友坚持。 “不,我的记忆力很好……”我斩钉截铁。 “请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那一年你刚到伊犁,住在农四师的招待 所即第三招待所,从新源回来,你住在第二招待所——就是早先的苏联领事 馆。”朋友提醒说。我一下子懵了。果真有这么一回事?当然。先住在第三 招待所,后住在第二招待所,绝对没错儿!连带想起的还有凌晨赶乘长途公 共汽车,微明的天色与众多的旅客众多的行李。那种熙熙攘攘的情状是不可 能忘记的。但那是到哪里去呢?到哪里去了又回来了呢?似乎看到了几间简陋 的铺面式的房子。那又是什么房子呢?那是新源?我去了新源?我去做什么去 了呢?为什么竟一点儿也不记得? 一片空白,全忘却了。 不可思议。然而,这是真的。新源就是这样一个我去过又忘了等于没有 去过的地方。这比没有去过,或者去了牢牢记住然而没有机会再去的地方还 要神秘。 我忘却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一篇稿子写完,寄到编辑部,还没有发表出 来,已经连题目都忘了(年轻时候我甚至能背诵得下自己刚刚完成的长篇小 说)。当别人叙述一年前或者半年前在某个场合与我打交道的经过的时候, 我会眨一眨眼睛,拉长声音说:“噢……”而当我看到一张有我的形象的照 片的时候,我感到的常常只是茫然。 P2-3 散文:忘却的魅力基本信息名称:忘却的魅力 体裁:散文 作者:王蒙 出处:出自作者的同名散文集 作品原文散文就是渴望自由。自由的表达,自由的形式,自由的来来去去。 记忆是美丽的。我相信我有出色的记忆力。我记得三岁的时候夜宿乡村客店听到的马匹嚼草的声音。我记得我的小学老师的面容,她后来到台湾去了,四十六年以后,我们又在北京重逢。我特别喜欢记诗,寂寞时便默诵少年时候便已背下来的李白、李商隐、白居易、元稹、孟浩然、苏东坡、辛弃疾、温庭筠……还有刘大白的新诗: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记忆就是人。记忆就是自己。爱情就是一连串共同的、只有两个人能共同分享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有死亡,才是一系列记忆的消失。记忆是活着的同义语。活着而忘却等于没活。忘却了的朋友等于没有这个朋友,忘却了的敌意等于没有这个敌意,忘却了的财产等于失去了这个财产,忘却了自己也就等于没有自己。 我已不再年轻,我仍然得意于自己的记忆力。我仍然敢与你打赌,拿一首旧体诗来,读上两遍我就可以背诵。我仍然不拒绝学习与背诵新的外文单词。 然而我同样也惊异于自己的忘却。我的“忘性”正在与“记性”平分秋色。 一九七八年春,在新疆工作的我出差去伊宁市,中间还去了一趟以天然牧场而闻名中外的巩乃斯河畔的新源县。一九八二年,当我再去新疆伊犁的时候,我断然回答朋友的询问说:“不,我没有去过新源。” “你去过。”朋友说。 “我没去过。”我摇头。 “你是一九七八年去的。”朋友坚持。 “不,我的记忆力很好……”我斩钉截铁。 “请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那一年你刚到伊犁,住在农四师的招待所即第三招待所,从新源回来,你住在第二招待所——就是早先的苏联领事馆。”朋友提醒说。我一下子懵了。果真有这么一回事?当然。先住在第三招待所,后住在第二招待所,绝对没错儿!连带想起的还有凌晨赶乘长途公共汽车,微明的天色与众多的旅客众多的行李。那种熙熙攘攘的情状是不可能忘记的。但那是到哪里去呢?到哪里去了又回来了呢?似乎看到了几间简陋的铺面式的房子。那又是什么房子呢?是新源?我去了新源?我去做什么去了呢?为什么竟一点儿也不记得? 一片空白,全忘却了。 不可思议。然而,这是真的。新源就是这样一个我去过又忘了等于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比没有去过,或者去了牢牢记住然而没有机会再去的地方还要神秘。 我忘却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一篇稿子写完,寄到编辑部,还没有发表出来,已经连题目都忘了(年轻时候我甚至能背诵得下自己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当别人叙述一年前或者半年前在某个场合与我打交道的经过的时候,我会眨一眨眼睛,拉长声音说:“噢……”而当我看到一张有我的形象的照片的时候,我感到的常常只是茫然。 感谢忘却:人们来了,又走了。记住了,又忘却了,有的压根儿就没有记。谁,什么事能够永远被记住呢?世界和内心已经都够拥挤的了,而我们,已经记得够多的啦。幸亏有忘却,还带来一点好奇,一点天真,一点莫名的释然和宽慰。待到那一天,我们把一切都忘却,一切也都把我们忘却的时候,那就是天国啦。 作品鉴赏老年人是健忘的,而有时候他们又不屈服于这种“忘却”。在这篇散文的开头,我们看到作者自豪地点数他的记忆是如何出色,记得三岁时的事情,记得小学老师的面容,记得少时背诵的诗歌。当作者“得意于自己的记忆力”时,实际上他的年龄在增长,他的出色的记忆力也经历着岁月的磨蚀。直到有那么一天,他终于感觉到“我的‘忘性’正在与‘记性’平分秋色”。然而,他并没有悲伤,而是认识到了来自“忘却的魅力”。显然,作者是欲扬先抑的,他先说记忆是如何美好和在人生中的不可或缺,然而,我们似乎又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他真正要说的其实是忘却,他意识到自己的老年将至。在作者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也许恰恰应该是他对待忘却的态度,没有哀伤,没有怨恨,而是在近似闲侃的文字中娓娓道来,平静中有一丝深深的隽永。 从更深层次上说,忘却的加剧其实是在暗示一个老人生命的渐渐逝去,死亡也便成了一个盘桓在脑海中无法拭去的思索主题。作者在最后说:“待到那一天,我们把一切都忘却,一切也都把我们忘却的时候,那就是天国啦。”是的,这是何等平静的诉说,他说他要感谢忘却,忘却的意义在作者的人生中变得重大起来,它开始具有了非同一般的“魅力”。这显然是一种智慧,一种老年的智慧,一种关于生存的智慧。 当自然界的规律在自己的身上得以体现时,他明白这一切到来的必然性,并且欣然接受,能够感受到它的无限魅力。我们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一种适应的哲学,一种乐观的哲学。作家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伟大的生存哲理,我们所应接受的或许并不仅仅是关于生活的一种态度,更重要的是他启示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在漫长的人生中怎样更好地生活。 作者简介王蒙,当代作家、研究员。1934年10月生于北平,祖籍河北南皮龙堂村。少年时期即参加了中国人民革命,历任共青团干部、文化部长、中共中央委员,并在错划右派、摘掉帽子、赴农村锻炼时曾任新疆伊犁巴彦岱公社二大队副大队长。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发表长篇小说七部,中、短、微型小说集十余部,评论集十余部,散文集十余部,古典文学研究三部,旧诗集一卷,新诗集二卷,并有取自英语、维吾尔语的译作。 他十九岁开始写的处女作《青春万岁》至今一再出版不衰。他的最新作品《我的人生哲学》轰动一时。他的后“季节”长篇小说《青狐》新近问世。《忘却的魅力》是他的一部散文精选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