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采花桥村 |
释义 | 采花桥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东南部、茜洋溪边的崇山峻岭间,海拔240米。距镇政府驻地和福安城关11公里和30公里。东监茜洋溪,西与溪南村接壤,南与茜洋村交界,北与坑口村山地毗邻。溪坑公路(溪柄至坑口)贯穿村中,交通便利。 基本情况采花桥村所辖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村居面积0.1平方公里。 所辖的采花桥、大墓兰、白梅岭、铁炉坑、马头山、秤锤坑、柴山里等7个自然村分散于境内大山深谷间,有6个村民小组,村委会 设采花桥的岔门头。全村现有92户、366人,其中畲族人口313、占85.5%。耕地面积254亩,其中水田195亩、农地59亩;山地面积8095亩,其中有林地4568亩,2008年人均年收入2653元。 村庄历史采花桥原叫采梅,因主村外有一座小石桥而得名。该村山峦起伏,梯田重叠,土壤贫瘠,常受早灾为害。九十年代初修通溪坑公路,为建造马头山水库而实行“造福工程”搬迁,使秤锤坑村民能在岔门头重建家园。采花桥、白梅岭村修通了机耕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电话、有线电视的“五通”。明清时期,采花桥属福安县儒乡仁风里二十五都一图。民国30年属福安县第一区(赛岐)柏洋乡茜洋保。1956年办采花桥高级社。1961年成立采花桥大队。1981年改称采花桥大队。1984年组建采花桥村民委员会。采花桥村主姓钟、雷、黄、王、赖、温、吴等7姓。其中钟姓人口最多,有120多人,钟姓迁自福安前洋,聚居采花桥和白梅岭村。雷姓从柏柱洋山坪村迁来,居住采花桥,人口90余人。土地革命时期,村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有11位革命者英勇牺牲。 经济现状采花桥村山峦起伏,山场广袤,梯田重叠。主要物产是稻谷、茶叶、木材、毛竹和水果,畜牧以养殖猪、羊、鸡为主。农业生产仍然粗放,产量产值不高。没有工企业和服务业。部分富余劳动力出外务工、经商。 村级集体经济尤其薄弱,村委会虽然有40亩茶园,但因承租于人,收入无几。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自营项目,只有溪流资源费收入0.8万元,政府下拨办公费0.7万元,年收入仅此1.5万元。采花桥山多田少,田地以种水稻为主,园地种茶和水果,有茶园100亩、果园60亩。外地务工经商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基本建设采花桥村境内建有一座“马头山水库”,由福安市力源水电公司投资经营。大坝在距采花桥村1.8公里的茜洋溪上,系混合式小型电站。大坝高41.5米,坝顶高程91.5米,长149.49米,为细骨科砼拱坝。正常蓄水位85米,总库容968万立方米,引水隧道长3305米,装机容量1万千瓦,年发电量3300万千瓦时。于2007年2月蓄水发电。水漫坑口、允坦、溪边村前,形成一个长4公里、宽300米的人工湖,山光水色顿成一处优美景观,吸引大量游人。秤锤坑后门石岭涧边坚立一尊石头,下面嵌有一个状如秤锤的小洞,这便是该自然村名的由来。传说原有一只金秤锤被番人盗取去。几年前,实行“造福工程”搬迁,原秤锤坑自然村村民在采花桥村岔门头重建家园。采花桥、白梅岭村已通机耕路,但路面尚未硬化。自来水虽已解决,但设施严重老化,需要修复。已经通电、通电话,闭路电视尚待开通。目前广阔的山地虽然长有林木,但尚属幼林、疏林山,蓄材量不多。茜洋溪水资源丰富,前几年已有人在这里建起马头山水电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