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正光 |
释义 | 四川省书法名家人物简介胡正光,1922年生,号放之,四川乐山人。幼喜读书,擅于诗文、书法。尤喜大草书《十七帖》、《兰亭序》和《书谱》、《自叙帖》等历代草书精华碑帖,有时为一个字而反复研临。创作的30多年间,他遍览书法史典,研临名家碑帖,苦学大家风范,终融古人之精华自成一体。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草书学会常务,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乐山书法家协会顾问。2010年五通桥龙舟会期间,《放之草书五通桥》面市首发,为五通桥书画艺苑再添精品力作。用时6个多月完成的《放之草书五通桥》,是作者胡正光(号放之)以历代赞美五通桥的诗、词、句为内容,创作出的风格独特的草书作品。首发式上,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张亨山和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甘良不禁感叹,胡正光老人这么大年龄还能创作,并且运笔婉转自如,真是令人佩服。传略辑入《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华百年诗典》、《当代诗书画名家大辞典》等数十种典籍。 社会评说家乡山水笔下生辉 胡正光自幼爱好书法,儿时家住西坝,读私孰时经常看老师写对联。年岁稍长,他经常去西坝海法寺玩耍,对庙里王羲之书摩崖石刻“佳趣恰在个中”喜爱非常,常独自在崖前观摩研读。15岁时跟随其兄胡正荣从医为生。抗战期间,胡正光为抗日救国曾考入黄埔军校就读,解放后在区人民医院当医生。期间,胡正光对于书法只是抽空偶尔练习,“文革”时因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不得不停止了书法练习。1972年因恢复政策,胡正光重返卫生战线工作。行医之余,他将更多精力倾注于书法,并前往成都拜书法名家陈无垢先生为师,由之前练习楷书变为练习隶书,练习行书转为练习草书。 因为要时常下乡辅导赤脚医生,胡正光走遍了五通桥所有乡镇。在一年又一年的走访中,他对五通桥的草木山水、民俗风物都十分熟悉,并以草书书法做记录。在创作《放之草书五通桥》一书时,该区社科联主席赵义曾为他提供了大量有关五通桥的文字资料,胡正光老人说,当他拿到这些书写家乡五通桥的文字资料时,对文中所涉及地点感觉是故地重游,所以背诵起诗文很容易,写成书法作品也十分顺畅通达,作品大都是一气呵成。因此,人们在欣赏胡正光的草书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他笔下的浓郁乡情之美。可以说,《放之草书五通桥》这本集子既是老先生毕生书法艺术的展现,也是一本让五通桥人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绝佳教材。 悬字评比精益求精 据胡正光老人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提高书法水平,他与友人宋博、赵元兴相约每月或隔月于星期天聚会,评比书法。3人商定,用绳子将各自书法作品悬挂其上,互相品评,对作品中所存不足直言不讳。经过这种悬字评比后,3人对于发现的问题都十分重视,各自埋头苦练。“字从手中出”,练得多了就会感觉到每一笔划的变化,进步很快。现在忆及这一细节,胡正光老人很感触:“书法作品一定要多人经常交流,一个人闭门造车不利于提高。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总是不断提醒自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以便更加勤奋地练习,不断提高。” 谈到创作技法,胡正光老人还特别强调“意多于法,既有法,更重创意” 。“每一时期读帖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就好比人在不同年龄读同一本文学经典,感受与认知均会不同是一回事。”在他家书橱里,放着大厚本、小厚本的书法,老先生常常翻看,长期读帖让他受益匪浅,笔下功力渐趋深厚,草书技法日益精熟。 正是由于精益求精的态度,老人才能在88岁高龄创作出一幅幅神采焕发的书法作品。五通桥区书法协会主席宋万灵对其作品高度评价:“我常观先生作书,先生写得非常从容、非常优雅,绝无草书时风中的怪、乱、狂、野,总能从字里行间能读出先生的淡泊、自适、谦和、平实的书品和人品。一言以蔽之,先生书法,清气出毫端,先生人品,儒雅见君子。” 对于已取得的成绩,胡正光老人很淡然。现在他每天上午仍坚持练字、读帖、创作。用他的话说,在艺术天地里他就是一个耕耘者,不计成败得失,乐在探索创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