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部分强化 |
释义 | 部分强化( partial reinforcement) 亦称间歇强化。在对刺激发生反应时,不一定每次都给以强化(或补强)的强化法。即使在部分强化条件下,学习也能成立。但学习成立所需要的时间比连续强化多,一旦学习成立,消退所需要的试行次数也多,即消退阻抗大。这是学习理论上有争论之点,曾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现有 研究(幼儿的一般情况 幼儿的家长情况 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 发生上述行为的次数 可能的原因) 矫正前的准备(选择合适的间歇强化法 正确选择不相容行为 做好物质准备) 概述采用部分强化(间歇强化法)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在过去的20世纪中,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正象Parke Slaby指出:“很少有哪几个课题象攻击及其控制那样,引起了如此之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个体攻击的研究多聚焦于小学至高中阶段,而对于幼儿甚至更早期的儿童的攻击问题研究还不够。虽然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表现特点怎样?影响原因有哪些?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儿童教育与研究工作者作出回答。 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为一些小矛盾冲突或受到挫折时,就作出侵犯他人利益的反应,例如毁坏别人的东西,打、踢、骂别人,对成人蛮横无理等。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问题行为,应尽早矫正,否则,以后矫治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或者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出现了,劳神费力,但事倍功半。 下面,笔者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试图探索回答上述问题。该案例是笔者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间歇强化法成功矫正了一个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间歇强化法是一种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但并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的方法。 现有 研究幼儿的一般情况聪聪(化名),男,95年8月出生于深圳,先后在深圳、上海、曼谷住过,独生子女,现于上海某幼儿园大班。他个子在班里最高(1.28米),身材最壮,力量最大。他喜欢看书,识字量大,认识一般图书上的字甚至《新民晚报》上的字,见识较多,但言语不多。计算能力强,喜欢“算帐”,会下国际象棋,反应很快,喜建构,爱画画,设计、布局总是与众不同。 幼儿的家长情况他的爸爸是泰国人,仍在泰国工作,探亲时间短且少。他跟妈妈住在一起。妈妈是室内设计工程师,兴趣爱好广泛,工作繁忙,但尽可能陪他,常带他外出旅游,并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讲给他听,还特别注意提供给他足够的营养。妈妈对他要求很严,对其过分行为有体罚举动。 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霸气十足,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在建构角,他拿着自己随便拼搭的一个东西或者一块大积木就去撞别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构物,嘴里还发出“嗵――”的声音,看着倒塌的建构物,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他甚至明目张胆地将别人的作品拆掉。别人与他理论,他看着你生气的样子,脸上挂着笑,不做声响。小朋友气得推开他,他身子一挺,把你顶个趔趄,话音“推我干什么?”还未落,拳、脚已经落到对方身上。在图书角,他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看书。其他小朋友讨论所看的书有趣,他就一把抢过来,说“给我看看。”别人不给,他就扭住别人的胳膊,硬抢过来。在美工角,他常常独自占一大块桌面,还不让别人过来。他还时不时地故意用画笔在别人的纸上涂一下,说是“在帮他画画”。别的小朋友抗议,他便出言不逊。吃饭时,他有时趁旁边的小朋友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矮凳挪走,看着那位小朋友坐空,他哈哈大笑。他还把吃剩的饭菜放在别人正在用的碗里。上课时,他还时常向同伴扔东西,抓小朋友的脸。 发生上述行为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问题行为:攻击同伴的发生次数 被矫正者:聪聪 观察场所:大二班教室 观察时间:自9月1日至9月2日 编号 观察开始时间 观察持续时间 划记 小计 情境 1. 7:45(9月1日) 20 10 游戏时故意撞坏同伴的建构物,打同伴 2. 8:45 20 6 游戏时抓同伴的脸,骂人 3. 10:00 20 5 上课时向同伴扔东西 4. 10:45 10 3 游戏时抢东西,踢人 5. 11:15 10 4 挪走同伴的椅子,将吃剩的饭菜扔进同伴碗里,将饭吐在同伴脸上 6. 14:30 30 6 挪走同伴的椅子,拉同伴的头发 7. 7:45(9月2日) 20 10 看书时抢别人看的书,破坏别人的建构作品,打同伴 8. 8:45 10 3 游戏时故意踩同伴的脚,踢人 9. 10:00 10 5 骂人,向同伴扔东西 10. 11:15 15 8 故意将别人的碗打翻,把剩饭捡进同伴碗里 11. 14:45 15 4 游戏时打同伴 12. 15:45 10 3 将同伴的绘画作品涂坏 4、 可能的原因: 家庭方面,他的妈妈兴趣广泛,非常能干,对他的教育方式属于民主型,常常和他平等地讨论事情,只要他讲的有理,妈妈就按他的意愿做。他钦佩妈妈,比较听妈妈的话。妈妈对他要求甚严,完不成任务,又说不出充分的理由,就批评他,甚至不理他。他不信服家里的其他人,常常捉弄他们。有时候不开心,还敢打他们(外公、外婆)。 个性方面,他对于那些知识丰富、“本领大”、具备他不会的本领的人很服气,也肯动脑筋,能完成一些多数幼儿不能做的事情,如计算、认字等,而对于那些他认为知识、技能不如他的小朋友甚至老师,则不放在眼里,很会给你出难题。 智能方面,也许是混血儿的缘故,他非常聪明,加之母亲良好的早期教育,他属于异常聪慧、对事物比一般幼儿“先知先觉”的个体。有时老师刚提出问题或布置完活动任务,他已经知道老师的意图了。失去了新鲜感,他就不那么投入了,从而有时间去扰乱别人。 体能方面,他依仗自己长得高大、有力,不会吃亏,就有恃无恐,甚至欺负别人。 社会性方面,由于他比较霸道,常故意“找茬儿”欺负小朋友,况且人高力大,出手很凶,小朋友不喜欢他,就不邀他作玩伴,不和他玩。他心理不舒服,又妒忌别人,产生了一种“你们不跟我玩,我也不让你们玩好”的心态。 针对幼儿的情况,笔者确认聪聪具有攻击性行为,需要矫正。笔者采用间歇强化法中的不相容行为区别强化法来矫正其问题行为。不相容行为区别强化法是间歇强化法中的一种类型,含义是:如果我们选择的一对不相容行为,一个是要减少的不良行为,另一个是要增加的良好行为,那么在减少一个不良行为的同时,必然增加另一个积极行为;或者在增强一积极行为的同时,必然使一个不良行为减少,这种强化方法即为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法。 (二) 矫正前的准备1. 选择合适的间歇强化法由于攻击性行为属于需减少的行为,笔者便在旨在减少行为的三种类型的间歇强化中作了比较,选择了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法运用于本研究之中。因为它能保证减少儿童的不良行为的同时,又能增加并维持他们的积极行为,更符合幼儿园的教育本质。 2. 正确选择不相容行为运用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法,最重要的是正确选择不相容行为。根据聪聪攻击性行为的特点,考虑到他已有的兴趣、爱好,笔者选定了与同伴友好地在一起绘画、识字、计算、建构、做游戏作为不相容行为。 3. 做好物质准备制订了问题观察表,随时佩带好手表,以记录对行为进行强化的时间、效果等。准备绘画纸、图书、数块、多米诺等用于强化积极行为。根据正强化物的原则,在了解幼儿期望的基础上,准备有效的强化物(宝葫芦)。 4. 把训练计划告诉幼儿 幼儿是本次矫正活动的主体,必须使之知晓,取得他的配合。矫正前,笔者找聪聪谈了一次话,告诉他他有一些不好的表现,老师要帮助他更受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笔者把矫正计划的有关内容用浅显的语言告诉他, 使他明确要矫正打人、踢人、破坏别人东西的行为,培养绘画、计算等良好行为,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良好行为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宝葫芦)。 (三) 矫正过程通过了解和分析可知:该幼儿聪明、早慧、自主性强,只是非常顽皮、霸道,或者说顽劣,但他还是比较懂得道理的。于是,笔者分阶段采取了如下对策: 矫正过程: 1、 第一阶段(矫正的1-2周):加强认识教育,创设集体教育氛围。该幼儿比较懂得道理,笔者就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教育内容,进行团结和教育指出:打人、骂人、欺负小朋友等行为都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不但老师不喜欢,小朋友也不欢迎有这种行为的伙伴,大家都要做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的好孩子。如果有某个小朋友以前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改正,大家就会原谅他的。并且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方面多关注聪聪,并暗示他“能和小朋友好好玩,对吧?”真的好好玩了,及时奖励的和好,一旦有了矛盾,弄清原委,如果怪聪聪,就让他离开那个区角。两天下来,他几乎无处可去了(因为他到别的区角仍故意捣蛋)。这时,让他个人待会“反思”自己到底想怎么办?他会找到老师,保证自己“不再故意大人了”。老师给他机会,让他回归到集体,并请小朋友监督1小时不打人就奖励,有时候,聪聪也会被“以牙还牙”,很委屈。老师就趁机教育他“你欺负了别人,别人也会象你一样很生气的。”所以大家要和气地在一起。 2、 第二阶段(矫正的3-6周)强化不相容行为,发挥幼儿的长项。该幼儿的好胜心比较强,利用聪聪计算能力强的优点,老师还安排他做计算区的“售货员”,让他从正面表现自己的能力。 第三阶段(矫正的7-8周巩固教育成果,消除不良行为习惯。 (四) 矫正结果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聪聪消除了无故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的不良行为习惯,在他喜欢的区角活动中,他都能和同伴友好地进行游戏,基本没有发生故意破坏他人作品的事件,即使发生了矛盾,他也总是先动口声明,指出对方的不对之处,或者听听别人的想法、感受。理亏的话,他能作出让步。他还经常提出双方都有利的办法,一般来说,其他小朋友会采纳他的建议。如若对方仍不理睬,他会请求老师来主持公道,而不会象以前那样拳脚相加,让拳头代言。学习活动时,教师给他布置难度较大的任务,他能够认真思考并努力完成,不会影响其他人。家长反映,他在家里也比较懂事,不再打外公、外婆了。不高兴的时候,他会大叫几声,以此发泄,再也没有发生动辄打人的事情。 (五) 研究反思: 1、 一般幼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程度不一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除,因而不能给幼儿乱戴帽子。但是如果确定某幼儿确实存在问题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个体的攻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即学前阶段就表现出攻击性的儿童到青春期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较高。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而尽教师的职责,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研究儿童攻击及其控制,“及早矫正,因材施教”,防止该行为影响他的正常发展。 2、 研究发现,儿童之间的攻击多以物品抢夺和占有为主,较少发生直接以伤害同伴为目的的攻击,通过说服教育、因势利导,几乎都可见效,但上述矫正个案表明,这一过程较漫长,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不可步子太快,性子太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