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赫尔瓦次卡 |
释义 | 赫尔瓦次卡,即克罗地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roatia) 国旗克罗地亚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红、白、蓝三色。旗面中间绘有国徽。克罗地亚于1991年6月25日宣布脱离原南斯拉夫独立,上述新国旗是1990年12月22日开始启用的。 国徽 克罗地亚国徽为盾徽。盾面由25个红、白相间的方格组成。盾徽上端有一个风格化的王冠,王冠由五个小盾组成。从左至右五个小盾上的图案分别为:一弯白色新月和一枚黄色六角星;蓝、红相间的条带;三个饰有王冠的黄色狮子头;红角红蹄的山羊;一只貂和一颗六角星。国徽来自9世纪的克罗地亚古老王国的标志,五个小盾象征当时王国的五个省区。 国家政要 总统斯捷潘·梅西奇(Stjepan Mesic),2000年2月当选总统。2005年1月蝉联总统。 自然地理 面积56538平方公里。克罗地亚位于中欧的东南边缘,巴尔干半岛的西北,亚得里亚海东岸。隔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相望,北部得邻国是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东面和南面则是塞尔维亚与波黑。西南部为迪纳拉山地,多岩溶地貌。沿海为达尔马提亚海岸,北部为斯拉沃尼丘陵与萨瓦河沿岸平原。沿海为地中海式气候,内陆逐渐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农业集中在沿萨瓦河两岸的平原地区,农产品有甜菜、玉米、小麦、烟草、葡萄等。沿海产油橄榄、柠檬、柑橘等亚热带果类。山地丘陵区畜牧业发达。有煤、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开采。该国岛屿众多,大、小共1185个,由此克罗地亚也被很多人成为“千岛之国”。特殊的地理使克罗地亚境内呈现两种不同的气候类型,沿海地区为地中海式气候,内陆地区则是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克罗地亚分为3个地理区域:北部、东北部平原,中部山地,伊斯特拉半岛和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区。 人口 4,282,216 (2000年7月)。主要民族是克罗地亚族(78.1%),其他为塞尔维亚族、穆斯林族、匈牙利族、意大利族、阿尔巴尼亚族、捷克族等。官方语言为克罗地亚语。主要宗教是天主教(信教人数占总人口的76.6%)。 克罗地亚海港城市杜布罗夫尼克位于亚得里亚海滨,是克罗地亚著名的旅游中心和疗养胜地。这里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气候温和,被誉为“亚得里亚海明珠”和“城市博物馆”。城区分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杜布罗夫尼克不仅是欧洲中世纪建筑保存较完好的一个城市,而且也是一座文化城市,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杜布罗夫尼克之夏”戏剧节。在克罗地亚境外的邻国,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还居住着约400万的克罗地亚人。 宗教 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东正教 货 币 第纳尔 首都萨格勒布 Zagreb位于克罗地亚的西北部,坐落在萨瓦河西岸,梅德韦德尼察山脚下。面积284平方公里。人口77万(2001年)。一月平均气温-1.6℃,七月平均气温20.9℃,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890毫米。重要城市 奥西耶克,位于东部的平原地区,克罗地亚的粮仓 瓦拉日丁,位于北部,宿有巴洛克之城的美誉 里耶卡,位于西北,拥有克罗地亚的第一大港口,里耶卡港在罗马帝国时期,还曾一度是欧洲最大的港口 杜布罗夫尼克,位于最南端,被称为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在巴尔干地区被不同异族统治了上千年的同时,杜布罗夫尼克却一直作为独立的共和国存在,直至被拿破仑所占领。 节日 新年(1月1日) 劳动节(5月1日) 建军节(5月28日) 国庆( 5月30日)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6月22日) 感恩节 (8月5日) 万圣节 (11月1日) 圣诞节(12月25日) 简史6世纪末7世纪初,斯拉夫人移居到巴尔干半岛定居。8世纪末和9世纪初,克罗地亚人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10世纪建立了强盛的克罗地亚王国。1102至1527年处于匈牙利王国统治之下。1527至1918年受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直至奥匈帝国崩溃。1918年12月,克罗地亚与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1945年反法西斯胜利后,克罗地亚与南斯拉夫合并。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克成为六个共和国之一。1990年5月,克举行二战后首次多党制大选,克民主共同体获胜执政。同年12月,克通过新宪法,规定克为主权和民主国家。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共和国宣布独立,同年10月8日正式宣布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此举引起克境内塞尔维亚居民的武装抵抗。1992年2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向克境内的塞尔维亚族聚居区派遣联合国保护部队。克罗地亚为北约伙伴国 ,目前正在积极加入北约。 1992年5月22日,克罗地亚加入联合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