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北省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释义

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更好地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确保“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和我省共际,制定河北省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十五”期间河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绩

(一)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 .7%和98. 4%,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28%和2.41%;基本普及了学前两年教育和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重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坚持“两基”复查制度,大力实施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危房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全省义务教育不断向高标准、高质量迈进。

(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快速推进。坚持内涵和外延协调发展,不断加强示范性高中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40.39%提高到53.5%,在学总规模由154.9万人增加到230 .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由70万人增知到139.1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84.9万人增加到91. 6万人。

(三)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地方高校在学研究生由3520人增加到15623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25.26万人增加到74.98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由15.47万人增加到19.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2.1%加提高到21%,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河北工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河北大学实现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学科发展到4个,省级重点学科由50个滚动发展至9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2个增加到18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6卜,博士点由25个增加到107个;硕士授权单位由12个增加到I 6个,硕士点由1 63个增加到641个。高校科研实力进一步加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四)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五年来,全省地方高校共培养研究生8488人,本专科毕业生51.2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46.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98万人。平均每十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由2345人增加到3394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3 82人增加到1101人。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由7. 04年提高到8.44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得到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普及水平明显提高。

(五)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基本建立,教师培养制度由学科型向专业化转变。全省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基本达标,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从62.9l%提高到81.98%。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由22.22%和8.92%提高到65.8%和38.8%。地方普通高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由22.93%提高到33.86%,有3位教师入选两院院士,4位教师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1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六)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认妻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堂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七)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各类民办学校在校生达到92.96万人,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县级致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分级管理、政府统筹、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不断推进;地方高等教育省市两级办学、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地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逐步改革和规范公办学校收费制度,义务教育普遍实行了“一费制”,普通高中收费执行“三限”政策,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收费连续几年保持稳定。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等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深化,保证和促进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八)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省教育系统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个教育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31个,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九)依法治教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不断加大教育立法、普法和执法工作力度,积极推进教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教育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教育系统依法治教意识明显增强,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十一五”期间河北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l.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2004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省委召开了六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人才、教育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人才强省”和“科教兴冀”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和重视教育,教育发展具备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教育发展的经济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教育投入保持了较快增长。2005年,全省教育经费投入总量318.33亿元,比2000年增长112.26%,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1%提高到2.07%。备缎各娄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基本保证了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将保持11%左右的年均增长幅度,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将有较大幅度提高,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厚。

3.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河北”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4.人口结构变化有利于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发展。未来五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和在校生规模稳中有降,高中阶段学龄人口逐年下降,虽然毛入学率大幅度提高,但教育总规模不会有明显增长;高等教育规模虽将保持适度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放缓。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增长的压力明显减轻,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省教育事业的发晨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发展仍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较大。

2.素质教育尚未得到真正落实,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相对滞后。

3.农村义务教育仍比较薄弱,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不够紧密,实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综合实力和办学特色有待增强。

4.教师队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5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6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一些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上述困难扫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有的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伴生和并发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时期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所有这些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予以解决。

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冀和人才强省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巩固、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全面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协调发展为主线,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开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积极推进教育公平。

(二)主要目标

1.“两基”教育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室达到99%,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保留率达到9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确立。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70万人。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薄弱高中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

3.高等教育质量和开学水平明显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在学人数达到15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00万人左右,在学研究生3万人左右。高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4.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实现新任职小学教师专科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高中阶段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20%。10所骨干大学、一般本科院校、高职专科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分别达到70%、45%、30%左右,并努力提高博士学位教师比例。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35%和60%。

5.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成人教育取得更大发展,新增劳动力全部接受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乡(镇)成人学校办学面达到100%。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对全社会人员的开放程度,学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基本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

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把提高育人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努力实现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

2.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拓展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心理教育。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育科研,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校和羲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实施素质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新进展。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连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健康教育,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改革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4.努力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学校要加强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治理校园及其周边社会环境。

(二)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l.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均衡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必须继续坚持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强化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推进由乡镇中心校管理向学区中心校管理的转变;在保留必要的办学点的基础上,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办学,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稳步推进农村初中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切实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使区域内各学校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教师队伍配置、教育教学质量等大体均衡。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妥善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和暂住人口子女入学问题、部分学校班容量过大等问题。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数育,重视女童教育,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

2.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以省市两级示范性高中建设为重点,努力扩大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加快薄弱高中改造,逐步取消规模过小、质量不高的薄弱学校。建立省级示范性高中扶助薄弱高中建设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3.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鼓励和支持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师资发展幼儿教育,加快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进程。抓好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全面提高城乡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力加强县(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依法保障残疾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

(三)面向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各设区市重点建设1所职业技术学院,若干所起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市)要继续加强县教职教中心建设,与乡(镇)成人学校、村业余学校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在全省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

2.大力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不断扩大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和培训规模,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用工量大的行业及相关岗位为重点,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力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企业职工教育与再就业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3.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更新办学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升学向就业导向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半工半读制度和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探索和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健全职业学历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相沟通的课程标准。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我省十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区域性高标准综合实训基地,同时依托职业学校和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专业实训基地。

(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开学水平为重点,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1.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科学把握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节奏,更加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要从实际条件和社会需求出发,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优势互补、特色突出、共同发展的局面;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客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研究型和自发式教学。加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深入推进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加强精品课程程建设,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

2.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制订并认真组织实施院校设置规划,加强院校设置工作宏观管理。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适当控制增长幅度,相对稳定办学规模,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专科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大扶持与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使高等教育的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更趋合理。加强“京津冀都市圈”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3.大力推进“高校双重工程”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充分集成各方面资源,加强10所骨干大学的重点建设,继续抓好河北工业大学“211工程”建设和河北大学省部共建工作。以现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强势特色学科为抓手,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加强强势特色学科(学科群)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一批重点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序列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按照“稳步发展、加强建设、优化结构、保证质量”的思路,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教育体制,增强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构建高水平的导师队伍。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的布局结构,坚持以课题研究带动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加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的内涵建设,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5.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建设,对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和结构性调整,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力度,强化自主创新意识,以重点学科为主要依托,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确定若干优势研究领域,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较大优势,立足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提升高校贡献能力。加强燕山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确保按期通过国家验收,加强人文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继续深化和拓宽“太行山道路”,推动高校科研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五)以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为重点,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1.加快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快两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创新教师教育模式,逐步完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和机制。进一步加强师范院校建设,支持综合大学和其他本科院校开设教师教育专业,优化教师来源结构,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2.坚持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进修学校与其他各类教研、培训机构的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性教师学习和培训中心。认真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切实提高裁师队伍的从业水平和素质教育能力。按照管人、管事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完善教师培训体制。

3.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新聘教师入口关,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补充学校需要的教师。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通过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和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建立教育人才分市场,广泛开展政策咨询、转岗培训、教育系统人事代理等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学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教师的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待遇落到实处。

4.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师资水平。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人事统筹职能,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任期制和流动制,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实施新任教师到农村任教制度和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农村顶岗实习制度,鼓励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大力推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制度,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有计划选派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挂职进修。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新的幼儿教师管理模式。

5.以技能型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鼓励职业学校教师申报“双职称”;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积极开展以专业课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把培养、培训与从企业招聘兼职教师结合起来。

6.以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建设为重点,切实增强高校培养和集聚人才的能力。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稳定人才。加大“燕赵学者计划”实施力度,扩大范围,提高待遇。实施“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分批遴选百名45岁以下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支持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扩大联合开展科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规模。健全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逐步增加特聘教授、首席教授、主讲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杰出人才。

7.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地位,促使广大教师遵纪守法,爱国爱生,为人师表。高等学校要重点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要重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建设。健全师德教育规章制度,建立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督导评估为手段的师德教育工作机制。

(六)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逐步形成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保障体系。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优质、多样的学习资源。进一步深化各类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纵横交错、相互沟通的城乡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自学考试的作用,推进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构建终身教育的公共资源平台。

2.切实加强统筹领导。在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强对全社会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提高机关、各类社会机构和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成员素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通过创办社区学校(院),面向全体居民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与培训。完善教育培训制厦,发展不同层次的再教育。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3.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干部、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文字法律意识。强化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坚持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和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评估一起抓,到2010年,基本普及普通话,汉字的社会运用基本规范。

(七)努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1.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国家和省订规划,如期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范围。尽快制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制度,完善高等学校以助学贷款为主,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勤工俭学为支撑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

2.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划片就近免试入学政策,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扩大公助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校的比例,探索升学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实践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学生选拔办法;进一步完善高中会考制度,推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3.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倡导正确的就业观,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毕业生生源和社会需求信息服务水平,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深化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完善毕业生就业率、待业率公布制度以及相应的就业状况监控制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坚决杜绝与招生挂钩的乱收费,全面推行大中小学收费公示制度,任何学校不得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规范教学辅助用书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向学校及学生摊派和搭车收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决查处乱收费案件。

5.切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加强督促检查,排除各类安全事故隐患,确保广大师生安全。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规范学校管理,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

五、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各级规划中优先谋划教育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配置中优先满足教育需求,确保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建立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要内客,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建立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和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加强评估检查和社会监督。

(二)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

1.继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强化教育行政部门责任,逐步实现教育人事、财务等由乡镇管理向学区管理转变。职业教育要落实“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完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本地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决策权,调动设区市政府的办学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省市两级办学、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的体制。

2.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一切有利于增加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合法办学形式,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认真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县级以上政府要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统筹安排教育专项资金,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及其教职工和受教育者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及其教职工和受教育者享有同等权利。

3.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依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加强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探索建立现代学校法人制度和产制度。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校务公开机制,建立健全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依法维护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坚持制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制度。

4.切实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河北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支持和鼓动各级各类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支持省内 到境外依法开展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宽渠道,开展多种形式出国留学,引导出国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对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教师的资助政策,扩大出国留学、招收来冀留学生和聘请外籍教师规模,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加快汉语和省内特色学科、专业走向世界的步伐。

(三)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必须的经费保障

1.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各级政府要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关于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责任,与同级财政部门密切配合,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争取达到4%。尽快制定和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十一五”期间,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深化投入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落实省定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继续安排贫困县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

3.努力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非义务教育阶段,继续坚持适当、合理的收费制度。收费标准的调整要与人民群众经济收入增长相适应,与学校的教育质量挂钩。高等学校要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保证学校良性发展。尽快制定城市新建改建居民住宅配套建设教育设施的有关规定。完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资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

4.加强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方针,改进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考核,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研究制定高校经费拨款改革办法,逐步推行高校财政拨款定额管理。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推进县级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建设,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各类专项经费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学校收费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任何单位、个人截留、挤占和挪用。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和应用水平,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实验教学,实现中小学“校校通”,推动实验教学由验证式向探究式转变。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使用率,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和培训,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大力开发适应河北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远程教育资源。推动高等学校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加强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促进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加强教育政务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加强、加快教育立法,完善具有河北特色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教育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全面推行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依法查处各种教育违法案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从严治教,依法办学。建立健全教育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一系列权利救济的配套制度和程序,依法查处各种教育侵权案件,维护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教育督导监督体系,坚持督政和督学相结合。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水平。

(六)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建工作

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能力。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高校党建工作活力,积极探索和创新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