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荷兰三角洲挡潮闸工程
释义

概述

荷兰三角洲挡潮闸工程(Delta Storm Surge Barriers Project in the Nether-lands) 位于荷兰三角洲地区的一个由堤防闸坝组成的庞大防潮抗洪系统。荷兰三角洲地区位于莱茵河、马斯河和斯海尔德河的人海口,面积达4000km,大部分土地低于海平面。因为该地区的灾害主要来自北海,以前的治理方法是筑堤防潮。1953年在荷兰发生的水灾促成了庞大的三角洲治理计划的实施。在3个人海口及各条人海水道之间修筑了一系列设有水闸、船闸的堤坝,大大提高了整个三角洲地区的防潮抗洪能力。这些工程主要为:布劳沃尔(Brouwer)闸坝工程(1978年),哈灵水道(Haringvliet)闸坝工程(1971年),费尔什(Veerche)坝(1961年),东斯海尔德(East Scheldt)坝和开敞式挡潮闸工程(1987年),荷兰艾瑟尔(Hollandsch Ijssel)挡潮闸(1958年),沃尔克拉克(Volkerak),闸坝工程(1970年),赫雷弗灵恩水道(Grevelingen)闸坝工程(1983年),赞德克里克(Zandkreek)闸坝工程(1960年),菲利浦(Philips)闸坝工程(1987年),奥伊斯特(Oyster)闸坝工程(1986年)及新水道(New Waterway)大型开启式挡潮闸坝工程(1996年)。上述工程构成了整个三角洲工程(见图),其中哈灵水道挡潮闸、东斯海尔德挡潮闸,以及鹿特丹新水道挡潮闸最令世人瞩目。

哈灵水道挡潮闸

位于哈灵水道拦海大坝南端,由泄水闸和船闸组成。泄水闸共17孔,每孔跨度58m,每孔设两道弧形闸门,一道在靠海一侧,一道在靠水道一侧。低潮位时闸门打开将水泄人大海,涨潮时将闸门关闭以防潮水入侵。遇风暴时则将两侧闸门都关闭与坝体形成一道封闭的墙体,以抵御海潮袭击。该挡潮闸是三角洲北部的主要水利控制设施。当莱茵河上游来水流量降到1700m/s时,关闭闸门使河水可经鹿特丹新水道泄出。这样既可保证有足够的流量防止海水入侵,又可以防止西北部地区产生盐碱化,且对中西部地区的饮用和灌溉用水也是一个保障。当莱茵河上游流量超过1700m/s时,闸门开始逐渐开启,且其开度随上游来水量的加大而加大。当流量达到6000m3/s时,在低潮位时闸门则全开,以防北部地区的水位抬高而泛滥,同时还可防止鹿特丹水道因有过多水量通过而使其内水流速加大,造成航运困难和危险。该闸是一座兼有防潮、防洪、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的重要水利枢纽,也是对水资源实现统一使用调度管理的成功范例。

东斯海尔德挡潮闸

位于东斯海尔德河口。该河口宽8500m,最大水深40m。原计划采用建坝方式进行封堵,后因生态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要求开敞使潮水能进能出,故为了既能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又能保证人民生命安全,修改了原方案,采用了修建开敞式挡潮闸的方案;即平时闸孔敞开,风暴时将闸门关闭挡潮。这座闸建在该河口的3个深槽部位,总长3000m,共65个预制钢筋混凝土闸墩,62孔闸门(两边孔无门,用堆石体挡潮),每孔宽45m。闸门采用液压启闭,并配备有自动控制操作及监测系统。闸门枢纽的其余部分则为在执行原筑坝封堵方案时已修建在浅滩上的坝和人工岛,后变成了闸体与两岸的连接体。该闸于1987年投入运行。

鹿特丹新水道挡潮闸

位于鹿特丹新水道河口,是保护三角洲地区不受北海风暴潮袭击的大规模防潮工程的最后一部分,于1996年竣工。该闸设计新颖、技术先进,横卧在宽360m、深17m的新水道上,由两个庞大的支臂组成,在支臂顶端各装有一扇高22m,内设压载水箱的空腹式弧形闸门。两支臂与固定在河道两端的两个各重600t的球形联轴节相连,并以其为中心转动。当两支臂在河心合龙时,即可将河道封闭,将海潮阻挡在闸门以外。该闸闸体平时停靠在河道两岸的泊坞内,需要关闭时随着其支臂的合龙,先将闸体浮移主河道就位,然后再向其内压载水箱充水,使其沉至建造在河床上的闸门底槛上。开闸时,先将闸体内的水排出,使其浮起,然后随着其支臂的移动再将其浮移回原停靠位置。该闸可抵御高至70000t的潮水冲击力,即相当于可抵御万年一遇风暴潮的袭击。它的建成在三角洲地区形成了防御北海风暴潮的一个完整的封闭圈,减轻了当地防潮洪压力,足以保证该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