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超文本写作
释义

超文本写作是指作者在互联网上写作时,尽可能多的为文章中的著名词条添加超连接的写作方式。超文本写作是web2.0的重要标志之一。

创始人

Tim Berners-Lee

Tim Berners-Lee创造了「万维网」这个名称,并在 1990年 1月编写了第一个万维网服务器 "httpd" 和第一个用户端程序 (一个浏览器和编辑器) "WorldWideWeb"。他编写了第一版超文本连结的文档格式语言,即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他最先提出的 URIs、HTTP 和 HTML 规范,随著网路计算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并且受到广泛关注。

Tim Berners-Lee所创造的超文本标记语言为超文本写作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Evan Williams

Evan Williams,博客创始人。

在Evan Williams对博客的三条义当中最早对超链接写作作出了定义,文章内容必须以超链接作为重要表达方式成为超文本写作的最早表现形式。Evan Williams本人在超文本写作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所创办的Pyra Lab以及blogger com成为超文本写作的典范。

论述

Nelson 在1965年阐述超文本定义时就曾说过,所谓超文本,就是非顺序性写作(non- sequential writing)。通常的写作之所以有顺序大致有两个原因:首先,写源于说,而“说”一定是线性时序性质的;其次,作为文字载体的书本也只能是线性、有序的,否则,既不方便,也不经济。但是,人的思想、思维倒恰恰是非线性、跳跃性、弥散性的,知识的记忆存储、搜索再现也是呈网状节点式的。缜密细致的逻辑推理、条分缕析的口笔表述,倒是后天训练的结果,而且只适用于特定的、必须输入输出(听读和说写)的言语活动。思维与思维的表征不能混为一谈。

比如,新闻是通过大众媒体以时序、线性方式加以传播的,信息单元是按固定次序排列的,广播、电视尤其如此;而报刊杂志的印刷文本虽然并非一定是时序性的,但主要还是线性序列结构,尽管语言性文本要素如按语、标题、黑体字引文等修饰性排列经常使新闻看起来像拼贴画一样,但文章本身仍遵循一定的语言学要求,如连续性、完整性等。这种书面类型的结构虽然允许读者在阅读材料中有所挑选,但是有一点是不可更变的:你得一行一行地往前读,而不是相反。(Bolter 1991).

所以,印刷品的功能特性不能超越书写文化的框架,这是基于二维平面的图符技术,所有符号只能在二维平面加以表征。当其用来记载、传播人类语言信息时,线性顺序的词句是必然结果。Ricoeur称其为“冻结的言语”(Frozen speech)( Ricoeur 1993).

但是,用来记录、传播数字化信息的技术与传统的印刷技术完全不同。网页“文本”内容是用设计工具,按超文本标示语言(HTML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经数字化编辑而成的,这是一种使数字信息得以在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中方便传输的协议,所以,其内容呈现与传播的技术限制不是二维平面的印刷纸张,而是超文本标示语言HTML,或者它的接替者如扩展标示语言XML,以及技术实现的可能性。这种变化无疑会影响到语言元素的表征方式,而最重要的影响便是有可能建立超出文本层面的语言层次:超语言文本hyper- textuality。然而,尽管呈现技术的革新增加了语言性表征的丰富性,但目前思想交流仍不能突破表征手段的限制,我们只能线性、时序地表述或接受非线性的思想和知识。也许,无线宽带和大脑芯片植入技术最终会改变这一现状。

[以上节选自《超文本与语篇连贯性》,南通师范学院外文系 董剑桥 详细见参考资料]

关键词

超链接 超文本 写作 web2.0 博客 维基百科

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超文本的格式有

超文本

很多,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及富文本格式 (Rich Text Format,RTF)。我们日常浏览的网页上的链结都属于超文本。

此外超文本也是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应用者可以自己随行所欲地阅读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而传统文本都是线性的,阅读者必须按照制作者预先制作的顺序一段接一段或一页接一页有顺序的阅读。从本质上讲,超文本更符合人的个性化,符合了人的思维总是喜欢由此及彼地扩展性联想的习惯。在制作超文本时,制作者将制作材料根据其特有的联系划分出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关系的线性单元,然后把这些划分的单元链接成网络结构。超文本技术将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或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就是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给了文本以非线性的组织。

超文本-超文本详解

超文本,英文原名为:hypertext,是美国学者纳尔逊1965年自造的英语新词。hyper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超”“上”“外”“旁”等。纳乐逊对“超文本”的解释是:“非相续性著述(non—sequential writing),即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大量的书写材料或图像材料,以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以至于不能方便地呈现在纸上。它可能包含其内容或相互关系的概要或地图,也可能包含自已经审阅过它的学者所加的评注、补充或脚注。”(1)另据牛津英语词典1993年版对“超文本”的解释是:“一种并不形成单一系列、可按不同顺序来阅读的文本,特别是那些以让这些材料(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的读者可以在特定点中断对一个文件的阅读以便参考相关内容的方式相互连接的文本与图像。”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超文本是计算机出现后的产物,它以计算机所储存的大量数据为基础,使得原先的线性文本变成可以通向四面八方的非线性文本,读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关节点上停下来,进入另一重文本,然后再点击、进入又一重文本,理论上,这个过程是无穷无尽的。从而,原先的单一的文本变成了无限延伸、扩展的超级文本、立体文本。

这样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显然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电子媒介的崛起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文化面貌。电影、电视可以把纸面上的文学转换成可视可听的电子形式,计算机的技术条件所提供的“超文本”使罗兰?巴特设想过的“可写文本”变成了现实。

根据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研究,文本的结构包含着一系列的规则与规定,它作为先在的结构、隐蔽的框架引导着人们的认知秩序。布厄迪尔认为,符号不仅具有沟通功能,而且具有一种真正的政治功能,“符号权力是建构现实的权力,是朝向建构认知秩序的权力。”(2)福柯则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考察了权力与话语二者互为扶持、共生共荣的关系。

对文本结构意义的大规模反抗始自解构主义。德里达——这位解构主义的宗师大肆宣扬文本意义的无限开放。他从结构主义的内部开始他对语言的解构,既然语言是靠内部系统的差别运作的,那么,这个差别到什么地方停止呢?他自创了一个新词:“延异”,表明这个差异的无限延宕。文本并没有固定的意义,意义从一个能指飘浮到另一个能指,闪烁在能指无穷无尽的海洋中。《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德里达在这篇著名论文中强调了用“游戏”来超越结构、终极、在场形而上学的阐释活动。福柯指出,为了防止文本意义的无限膨胀,“作者”常常是用来保障意义的稳定的意识形态形象。(3)为了彻底否弃“作者”的权威,罗兰?巴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作者已死。他指出,作者只是书籍作其谓语的一个主语,作者不是个人:“言语活动认识‘主语’,不认识‘个人’”,这个主语在确定它的陈述过程之外就是空的。(4)事实上,一个文本是由多种写作构成的,它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起源,这样的写作来自多种文化的相互对话,相互结合,相互戏仿,相互争执:“文本是由多种引证组成的编织物,它们来自文化的成千上万个源点。”(5)废除作者与文本之间的父子关系,巴特的目的是解放文本的意义,担倡一种解除权威控制的“写作性”文本:在复合写作中,一切都在于分清,没什么需要破译的了,在每个关节点,每个层面上,结构都能被跟踪,被编织(像丝袜线团一样),然而,其底部一无所有,写作的空间应被走遍而不可穿透;写作不停地固定意义以便又不停地使之蒸发消散、使之系统地排除意义。”(6)这样,一个统一的作者瓦解了,每个读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罗兰?巴特对“写作性文本”的描述象是一个理论家的奇思异想,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他的梦想。“超文本”使得每个读者摆脱了文本线性的控制,读者可以随意地在哪个地方停下来,进入另一个文本。现在,读者成了真正的上帝,他才是最后的文本意义的生产者。然而,摆脱了纸面文本的束缚,这个赛博空间是否就一定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这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问题。目前网络上的“超文本”中的关键词仍然有限。除了软件的支持,如何确定一个文本中的关键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时候,文本中关键词的挑选涉及某些知识系统的认可、某种话语传统的承传、某种权威观念的接受,如此等等。总之,曾经控制文本结构与逻辑的一切权力都会某种程度地复活。另一方面,如果超文本隐含的可能得到了全面的实现——如果超文本之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充当关键词成为潜入另一个文本的通道,人们会得到什么?超文本突如其来地实现了巴特反抗单向意义结构文本的愿望。可是,现在这个愿望实现得如些彻底,以致人们不得不追问另一个后续的问题:无穷的意义会不会等于没有意义?

超文本-超文本的基本特征

超文本的基本特征就是可以超链接文档;你可以指向其他位置,该位置可以在当前的文档中、局域网中的其他文档,也可以在因特网上的任何位置的文档中。这些文档组成了一个杂乱的信息网。目标文档通常与其来源有某些关联,并且丰富了来源;来源中的链接元素则将这种关系传递给浏览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0: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