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中古城墙 |
释义 | 历史沿革汉中筑城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纪元前的战国时期。据《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历共公二十六年前(公元前451),左庶长城“南郑”(治今汉台区)。这座两千多年前秦朝左庶长修建的汉中古城垣,在今城东北二里。 以后汉中城垣修葺史不断载。汉代,汉中城郭规模恢弘。“南郑大城(即郭)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即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镛漆井,皆汉所筑”(《水经注》)。 隋代,移址重建。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隋炀帝大业(606—617)中,徙郡城于故城西南,临汉水”。人此城址定型。 明清两代,大规模修葺汉中府城。据《汉南续修郡志》载,明、清时期对汉中城进行过十次整修。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汉中知府费震重修汉中城垣,高三丈(10米),上宽一丈五尺(5米),下宽二丈五尺(8.3米),周长九里三分(4.65公里)。建有四门及城楼,东名朝阳,南名望江,西名振武,北名拱辰。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汉中知府东周以砖砌护城墙,同时,开凿护城河,河宽十丈(33米),深一丈八尺(6米),引山河堰水泾流。此时,汉中城池兼备,更为壮美坚固。 现存遗址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兴起了城市扩建拆除城墙的活动,汉中古城墙的大部分也是在这一时期被拆除的。 现今仅在民主街与西环一路交汇处附近残留少量城垣,近年来进行了加固保护,现为政府公布的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纪念地”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