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立绥宁师范学校 |
释义 | 绥宁师范学校座落在宁夏的惠农县黄渠桥镇。1941年6月,第一任校长边振方和教师王良池、李少鲁、段雨汀、孔宪珂等由重庆来到宁夏,经过联系考察,决定把学校建立在这里,并立即动工兴建。一年后学校初具规模,1942年暑假开始招生。 校园建筑为南北向,呈长方形。南北长约六百米,东西宽约三百米。学校大门朝南,居正中。门口悬挂“国立绥宁师范学校”校牌。进校门后,中间为甬道,东西两侧为篮球场。第二道门为拱形,门上竖旗杆,是全校师生作晨操、开大会的地方。拱形门西侧为教导处,东侧为总务处和女生宿舍,校长室居中间。校长室西侧为学生灶房,东侧为教师灶房。穿过校长室,有一座能容纳一千人的大礼堂。礼堂有南、北、东三个大门,除开会、期末会考,每礼拜一做纪念周外,平时做学生饭厅。出礼堂北门,为一条笔直的小路,小路两侧有十一座普师和简师的教室。教室后边的东西两侧,各有三排男生宿舍。每排宿舍的头一、二间是单身教师住房。再往北走,小路正中有一八角亭,亭内竖碑一块,碑文为建校记载,系出自书法名流季云老师之手笔,碑文是:“绥远、宁夏,介在边陲,蒙旗交错,言语互殊,中枢为提高文化,造就师资,爰有绥宁师范之建立。”过了八角亭,为一座约有四个教室大的图书馆,馆西为植物园。园内种植各种奇花异草。校园的最后一排是家属宿舍和磨坊。 1945年王志毅任第二任校长期间,请当时语言学名流罗常培作词,音乐名流张清常谱曲,为绥宁师范学校谱写了校歌。其歌词是:长城迢递,黄河浩荡,雄邑古灵州。南迤桥陵,中原一望收。更苍茫,极天翰海,风吹草低牛羊牧。大厦群才无晋楚,艰辛此日惜同舟。莽瀛寰,风云变幻,惊涛一叶谁能救?圣启殷忧,邦兴多难,华胄从来有壮犹。喜东皋,和风惠日,新成松柏垂垂秀。待看取,浓荫万顷,大汉无声遍五洲。 1942年开始招生时,在绥远的陕坝(绥远沦陷后的临时省会)和宁夏的银川、黄渠桥各设考场,考试结果共录取学生一百五十名(简师一百名、普师五十名)。普师考生为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教师,简师考生为高小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对流亡学生和孤儿院学生,优先录取,有的免予考试。以后招生,每次均招普师一个班,简师两个班(女生均编在每个年级的乙班),宁夏学生占多数。普师(中师)学习期限为三年,简师为四年。后因边疆师资奇缺,学校当局与绥、宁两省教育厅协商,报国民党教育部批准,将四年的课程三年赶学完。1945年和1946年,第一、二届学生先后毕业后,到了第三届又恢复四年学制。 课程设置是:普一班设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教育心理学、音乐、美术、体育、伦理学。普二班设国文、代数、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教育概论、教材教法、音乐、美术、体育。普三班设国文、几何、物理、历史、地理、教育行政、音乐、美术、体育,最后半年实习。简一班设国文、算术、公民、地理、历史、植物、体育、美术、音乐。简二班设国文、代数、公民、地理、历史、物理、农村经济、教育心理学、音乐、美术、体育。简三班设国文、代数、几何、化学、物理、公民、教材教法、教育概论、音乐、美术、体育。简四班设国文、代数、几何、化学、物理、教育行政、音乐、美术、体育,最后半年参观实习。普师和简师各班均设蒙文课、劳作课和军训课。上劳作课时,男生以参加园田及扩建校舍劳动为主,女生以学习家事为主,如缝纫、烹调技术等。修建大礼堂的地基工程等,全校男女生均参加劳动。 学校设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是学校最高权力机构,讨论研究学校的重大问题,如聘请教师、招生、授课、实习、毕业生分配等。校务委员会下设一室、三处及一附属小学。一室是校长办公室,主管全校行政事务、教学情况、办理公文及对外联系等事宜,贯彻执行校务委员会各项决定。三处是教导处、训育处和总务处。教导处主管课程分配、教学进度、学生入学注册、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及毕业考试等。训育处主管学生的品德教育,如礼貌、纪律、考勤、奖惩等。总务处主管财务、基建、设备、师生宿舍、伙食、医疗等。附属小学是供本校实习方便设立的,教师除由社会上聘请外,还从毕业生中选留优秀生任教。学校的图书馆不大,有《大公报》等报纸,还有中外名作家的作品等。 学校管理严格,纪律严明。早晨六点钟起床后,军训教官带学生沿包兰公路跑步上早操。早操毕,接着吃早饭、上早自习、连上四节课。午饭后,下午继续上两节课,然后为课外活动。晚饭后,再上两节自习方就寝。熄灯后,军训教官和训育主任逐个宿舍进行检查,发现有不按时就寝或说话的同学,第二天上早操时点名批评。每次开饭,都集合整队进入饭厅,六人一桌,就座后,军训教官喊“开动”,才能举箸进餐。每日三餐不限量,剩饭、馒头一律不许带出饭厅。每周或半月改善伙食一次。灶长和灶委员会由各班学生民主选举,任期一月。学生有病,只要有校医开的证明,可领出油和面自己做病号饭。 学生来自全国十七个省市,宁夏学生占百分之五十,绥远省的五原、临河、陕坝等地的学生约占百分之三十,由沦陷区流落在宁夏孤儿院的晋、冀、鲁、豫的难童(高小毕业生)约占百分之二十。全校贫苦家庭出身的学生约占百分之九十五。普师、简师学生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各县市中小学任教。简师毕业生任教三年后才发给毕业证书,准许报考普师。普师毕业生任教三年后方准报考大专。学生不论离家远近全部住校。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出身贫寒,从小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当时在校学生三四年内只领过两套土布制服,冬天宿舍里不生火炉,手脚生了冻疮。晚自习把两张桌子一并,四人共点一盏小油灯学习。学习用的笔记本都是用土黄麻纸自己订的。没有钢笔,就在旧毛笔杆或筷子上绑一个蘸水笔尖代替。墨水也是用染布颜料自制的。 每天课外活动时,爱好音乐的同学便开始唱、拉活动。唱的流行歌曲有:《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毕业歌》、《游击队员之歌》、《满江红》等。学校有歌咏队,各班有合唱队,经常举行歌咏比赛。每周周末大扫除后,各班都举行同乐会(周末晚会),表演自编的小节目。每逢11月18日校庆,各班都提前做准备,排练大、中、小型戏剧(以话剧为主),演出的话剧有《野玫瑰》、《反间谍》、《夜光杯》、《金玉满堂》、《大义灭亲》、《一石米》,还有歌舞剧《张老三》、《送郎从军》等。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黄渠桥小镇后,全体师生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大家高举着火把、灯笼,到街上演出活报剧。有的学生平素爱唱秦腔,学校就组织他们排演了《柜中缘》、《走雪山》、《烙碗记》、《三回头》、《斩秦英》、《探监》、《别窑》等传统折子戏。为了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专长,学校购置了七八架脚踏风琴。 当时学校提倡以班级出壁报(墙报),纸、笔、颜料等均由学校供给。学生以壁报为学习园地,登载自己写的诗歌、散文等,同时还允许在壁报上对教学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每月一期,主办壁报的同学都是各班在语文、美术、书法等方面的优秀分子。每当各班壁报贴出后,师生争相观看,互相学习,暗中展开竞赛。 学校对体育也较重视。体育设备有:跳箱、高低杠、鞍马、吊环、篮球、排球、足球、垒球及田径器械等。学校还经常举行小型和大型运动会。1944年秋宁夏举行全省运动会,绥师边振方校长和体育教师李丕业带领三十二名男女运动员赶赴银川参加,取得了二十三项好成绩。在这次运动会上,进行男子短跑赛时,绥师学生王东升遥遥领先,眼看快到终点,大会工作人员故意用自行车将王撞倒,丢掉了第一名。在与宁夏中学举行排球赛时,由于裁判两次误判使绥师队失利。这两件事激怒了带队老师和全体运动员,当场向大会提出了抗议。抗议不但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反而被诬指为扰乱会场秩序和强加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把带队老师扣押了三天。全体运动员义愤填膺,立即放弃了许多运动项目的决赛,拒绝参加闭幕式,返回学校。 1944年暑假和1947年5月,绥师校长边振方、王志毅(后任校长)先后带领全校师生到阿拉善左旗旅行,参观了南寺和北寺,受到寺内活佛和喇嘛的热情接待。旗王达理札雅接待绥师师生后,深感师生有礼貌,守纪律,艰苦朴素。从此以后,他积极支持蒙旗学生报考绥宁师范学校,从而增加了蒙古族学生的比例。蒙古族学生毕业后返回家乡到各小学任教,对提高蒙民的文化水平发挥了作用。 1946年11月,在全国人民掀起反内战、反饥饿斗争热潮的影响下,绥师学生对校方当时无故解聘有威望的刘希圣老师十分不满,加之对学校帐目也有怀疑,便提出了“挽留老师,清查帐目”的口号,与校方进行斗争。各班学生在罢课的同时,选派了四十名代表清查学校帐目。这事被平罗、惠农、磴口、陶乐军警联合督查处处长牟坤同知道后,率领武装人员进校“训话”恐吓。随后又以“有共产党嫌疑分子捣乱”的罪名,调遣了六百名国民兵包围了学校,并在深夜两点多钟逮捕了学生代表林泽生、史锦雄、张敏德、孙俊峰,给这四人带上手铐、脚镣。绥师学生知道后成群结队涌向惠农县警察局进行抗议。以后官方把这四名学生解押到宝丰监狱,以软硬兼施手段进行审讯,由于始终没有捞到什么,最后只好释放。 1949年9月宁夏解放后,军管会派军代表刘廷栋接管了绥宁师范学校,人民解放军某师(驻学校)陈政委亲自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组织学生学习毛泽东著作《为人民服务》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离校的学生陆续返校,学校很快全面复课。10月1日晚,绥师二百多人高举火把,敲锣打鼓,扭着秧歌,唱着革命歌曲,在黄渠桥镇游行,热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950年元旦,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年,师生们排演了革命新戏,热情歌颂宁夏解放。1950年5月,经上级研究决定,将绥宁师范学校的简师与惠农中学合并,普师与宁夏师范合并。这一消息宣布后,引起了学生的极大震动。大家纷纷向军代表提意见,要求保留。最后又经上级研究决定,在惠农中学附设一个师范班,让第五届学生毕业,其他仍旧合并。至此,国立绥宁师范学校正式结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