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贵州石门坎 |
释义 | 石门坎,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然而在1905年,随着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到来,这里迅速成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中国现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石门坎却是苗族文字的发源地,是云贵川交界地区的教育中心、农耕技术推广中心、苗族文化的传播中心、战时灾民自救中心、麻风病等地方病的救助中心,还是足球之乡……。石门坎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一个叫柏格理的英国传教士及其继任者们开创了石门坎的繁盛时代。黑白染色图片均为1949年外国传教士制作的幻灯片,在西方人眼中拥有“文化圣地”、“海外天国”、“云的那一边”等美誉。这种盛况持续到二十世纪50年代,1905年,直到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开始在石门坎兴建学校,并于第二年开始招生,开启了让当地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双语教学学校,开了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修起了贵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球场。这里有过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和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这里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和报告地方性氟病的地点。除了办学校,柏格理还着手整理苗族文字和文化。当时,苗族并没有文字,人们靠着古代歌谣传承历史故事。柏格理会同精通英文的苗汉知识分子,潜心研究,经过几次失败,终于为苗族创立了简明易学的拼音文字。伯格理把自己热爱的足球运动带到了石门坎,这让石门坎人的足球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远近闻名。除此之外,伯格理还重视体育精神,30年代的石门坎有着完全按照现代标准设置的运动会,无论是柏格理还是他的继任者,都在发展教育、文化、技术、经济的同时,把体育放在很高的位置。学校除了开设有文艺课、体育课,还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爬山、拔河、田径、骑马、舞蹈、歌舞等多项活动。在1936年举办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足球队中就有来自石门坎的队员,而在1959的国家足球队里,石门坎人也不在少数。当石门坎学校第一批苗族学生小学毕业时,1913年,石门坎破天荒派一批小“留学生”到成都学习,他们毕业后全部回到了石门,并成为当地第一代苗族教师.石门坎的交通并不发达,即使在2011年,贵州的公路网也很少延伸到石门坎。但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事例来讲述石门坎的发达程度:如果要从国外寄信到石门坎,只需要在信封上写下“中国石门坎”的地址,邮差就能把信件准确地送到这里。来到石门坎之后,柏格理换下洋服,换成一身中国式的打扮——粗麻布的苗服和草鞋,和苗族人一同吃住。据当地传说,他为人和蔼,十分尊重苗族人,路上不管遇到谁,总是先让道,口里说声“得罪”。 1915年9月,光华小学流行斑疹伤寒,51岁的伯格理校长因护理患伤寒症的学生染病去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