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城子崖遗址
释义

城子崖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龙山镇龙山村东北,巨野河东岸、胶济铁路的北侧。因1930年首先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龙山文化,发掘工作对中国史前考古与古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享有中国考古圣地之誉,闻名遐迩。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简介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东武原河东岸。面积2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 3~6米。1928年由吴金鼎发现。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发掘,李济、傅斯年、梁思永等 7人编著了考古报告集《城子崖》。城子崖遗址属山东历城龙山镇的黑陶文化遗址,也是中国学者发现并且发掘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最初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一度称“黑陶文化”,后考古学界将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现称山东龙山文化。有的学者则称之为城子崖类型,作为龙山文化的地方类型之一等。龙山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古文化之一,它的发掘对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要作用。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子崖遗址内涵包括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遗存及部分商代遗物。龙山文化的陶器多素面、磨光黑灰陶,器表常饰弦纹、压划纹,流行盲鼻和横向宽鋬。代表器型有白衣黄(红)陶粗颈袋足鬶、素面肥袋足甗、素面筒腹袋足鬲、扁三角形足或乌首形足的各式鼎及扁足盆、高圈足盘、直腹宽鋬筒形杯等。石器多磨制,有斧、铲、镰、半月形穿孔石刀、镞等。骨角器有锥、针、笄、镞、鱼叉等,还有穿孔蚌刀和带齿蚌镰。此外首次发现由牛和鹿等肩胛骨修治的卜骨。在遗址周围还发现版筑夯土城址,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90米,墙基宽约10米。《城子崖》的编著者确认是龙山文化遗存。有的学者对此曾有异议。近年来,在中国龙山文化时代已发现多座城堡遗迹。从其规模和建筑技术等方面分析,城子崖城址属龙山文化晚期阶段是可能的。

1963~1964年,山东省文化主管部门划定遗址的二级台地东西200米,南北350米为重点保护区,树立了标志,建立了保护组织。1989年冬至1990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点勘探了遗址的西部,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和岳石文化时期的遗址遗迹。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古城史增添了新的资料。

发现与发掘

吴金鼎,山东安丘人,1901年出生,齐鲁大学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1927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

院学习,师从李济。1928年4月,吴金鼎作为国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研究生,来山东调查平陵故城,住在济南齐鲁大学。他先抵龙山镇,在自龙山镇东去平陵城途中,发现了城子崖遗址。翌年7月至10月,吴金鼎对城子崖及周围地区共进行了四次调查,先后在城子崖采集到陶片、骨笄和磨光石斧,陶片中有磨光黑陶片,他称作“油光黑陶片”,以前没有见过,他认为是处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城子崖遗址地图

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爆发,殷墟的发掘无法进行,发掘工作就转向了山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先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发掘。1930年秋,中研院和山东国民政府共同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由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任主任委员,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任田野工作主任,省方委员王献唐任秘书。同年11月进行了发掘,翌年10月再次发掘,历时共51天,共开探沟约90条,合计发掘面积1900余平方米。中间梁思永由美国回国,参加了1931年的发掘,在发掘中初步运用了考古地层学原理,在中国考古学上最早绘制了地层图。

求仁得仁,城子崖发掘果然发现了和彩陶文化截然不同的黑陶文化,不久即以其所在地龙山镇命名为龙山文化。一些迹象表明,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体系,有些器物如卜骨、版筑夯土等,可以和殷墟文化作比较。这使他们感到,在东方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地区,发展着构成中国最早期历史文化的“最要紧的成分”。他们认为,如果能查明城子崖黑陶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范围,“中国黎明期的历史就可解决一半了”。至今来看这些说法,竟也未离大谱。

城子崖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中国考古学者首次对史前遗址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发掘,也是中国考古学最早的比较科学的发掘,发掘后期运用了考古地层学原理,区分了不同的土色土质,绘制了地层图;把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区分为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两期;发现了黑陶文化期和灰陶文化期两座城址;发现了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的卜骨;1934年出版了中国考古学的第一部田野考古专刊《城子崖——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新石器时代遗址》。总之,城子崖发掘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展铺垫了重要的基石,动摇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城子崖遗址因此获得“中国考古圣地”的殊荣。

考古新突破

城子崖发掘毕竟是在中国考古学幼年时期的一次发掘,这次发掘距考古学的诞生只有10年,当时的考古学水平尤其是田野考古学水平还很低,认“土”、识别遗迹、分析释读地层现象的技能还很薄弱。而作为考古发掘基础的方法论考古地层学,仅仅在这次发掘的后段开始对其原理有所运用,远未成熟,城子崖发掘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人们怀疑城子崖黑陶文化城未必是龙山文化城,谨慎的考古学者都避而不谈,成为考古学的一大悬案。1980年春,山东省博物馆馆长任迪善提出举办城子崖发掘50周年纪念活动,但当时没有筹备。1989年,城子崖发掘即将迎来60周年,将满一甲子,这时我已担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多年,深感有责任在民族传统上的吉祥日期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以纪念城子崖发掘和龙山文化发现60周年。也正是我们对城子崖进行的再次发掘,解释了考古学界一直避而不谈的疑问。

1991年,城子崖考古新成果荣获1990年度和“七五”双十大考古发现。1994年,城子崖探掘获国家文物局首届优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1991年金秋,在泉城济南召开了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宿白、石兴邦、徐萃芳、严文明、黄景略、黄盛璋、管东贵、秋山进午等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及日本、美国的著名考古学家和专家学者70余人欢聚一堂,缅怀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艰苦创业和功绩,回顾总结龙山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成就,考察了城子崖遗址、考古现场、考古标本及临淄考古中心与齐故城遗址,围绕城子崖考古新成果、山东史前考古、全国龙山时代与中国文明起源等课题,各抒己见,热烈争鸣,收到了交流学术、促进学术研究的良好效果。这是山东文物考古界的首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是全国考古界的一次盛会。纪念会后出版的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龙山文化发现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工作进展的广度、深度,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达到的研究水平。

影响和意义

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命名地,也是中国史前城址的首次发现。它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位于章丘市龙山镇政府西1公里处,1994年,济南。章丘共投资600多万元兴建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名古建筑专家扬洪勋设计,为全国唯一的一座土堡式建筑,仿照原始社会土城之建筑风格。远远望去,门厅上方,周谷城先生题写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步入馆内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突出陈列了龙山西河遗址出土的文物,以红陶器为主,距今约8000多年。

1928年,中国第一代考古学者吴金先生,在城子崖发现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于1930年、1931年进行了首次发掘,并定名为“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成为龙山文化的命名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存在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城,其城圈重叠的事实说明,城子崖在古代一直是筑城立国的理想之地。

景点地址:章丘市龙山镇政府西1公里处

景点门票:10

优惠价:¥8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气。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历史

1928年4月,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离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经龙山镇城子崖,不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阳光下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这也就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很快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被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就这样,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发现了龙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1949年以后,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中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类型

1930~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下层突出地存在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壳黑陶,所以最初称为“黑陶文化”,被认为是起源于东方而与仰韶文化不同系统的遗存。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3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在30年代,归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又有人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认为后冈的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驱。1949年以后,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以资区别。一般的分法是:

①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

②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00年。

③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600~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 3个类型。

④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00年。⑤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目前这些文化暂多冠省名加以区别,今后通过深入对比研究,有条件的当以代表性的遗址地名单独定名。至于30年代所称的杭州湾区龙山文化,已经另行命名为良渚文化。

陶器特征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北部和辽东半岛等处,时代距今4 千多年。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红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山东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董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岳石文化

岳石文化遗址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东南。1959年发现。遗址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200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由于东岳石遗址中出土的遗物有独特的造型和风格,故被考古界称为"岳石文化",并进一步证实它是东夷族所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为研究龙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位于大泽山东岳石村附近,1959年修淄阳水库时,在岸边发现该遗址。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经考证为东夷族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0: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