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工分制下的农户劳动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5月1日) 丛书名: 农业经济史丛书 平装: 20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109155961 条形码: 9787109155961 尺寸: 19.8 x 13.8 x 1.2 cm 重量: 299 g 作者简介黄英伟,男,1979年生,河北省隆化县人。201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农业经济史专业。一直致力于中国农业经济史、集体化农业发展、农户劳动与收入等研究。曾在《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农史》等核心杂志上发表文章十余篇。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工分制下的农户劳动》是围绕着人民公社的工分制而展开的一个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工分制是人民公社时期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甚至可以说,在新中国的农业经济史开端之时,工分制就已滥觞,它也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前农业经济变革的整个过程。在农业经济的研究中,工分制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林毅夫、周其仁等人的早期研究中,与其他因素(计量困难、失去退出权、恶化的博弈格局等)共同作用,工分制(“大概工”)的低激励绩效导致了人民公社失败的观点,已是一个人们熟知的理论假说,甚至成了农业经济领域必须了解的入门知识,也正是这些研究开启了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研究的新时代。毋庸置疑,无论从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还是新时期农业经济研究的进展中看,工分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可毕竟,这些研究还没有专门去关注工分制,也没能做到系统完整,全面揭开工分制的“黑箱”这一工作还没有完成,还不能非常肯定地说它就如林毅夫等人所说的那样低效。 目录农业经济史丛书总序 序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七、研究框架 第二章 集体化时代农村经济档案收集利用 一、农村账本资料特点 二、保存情况 三、学术界收集、利用情况 四、作者收集情况简介 第三章 工分制 一、工分制:劳动计量和分配标准 二、从便于换工到普遍形式:工分制渊源、发展过程 三、工分类型 四、影响最大的工分形式:大寨工 五、评工记分的基础:底分 六、工分的实物表现:工分票 七、工分制作用:优点与缺点并存 第四章 当代中国农村的阶级成分划分 一、什么是阶级成分 二、为什么要划分阶级成分 三、怎样划分阶级成分 四、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关于阶级划分的标准 五、各阶级成分的地位 六、划分阶级成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农户劳动配置与阶级成分 一、东北里自然地理环境 二、阶级成分登记表 三、东北里生产大队阶级情况 四、阶级地位与底分的关系 五、各阶级成分的工分收入与劳动时间 六、各阶级劳动时间不同的影响因素 七、各阶级农户的理性选择 第六章 农户劳动配置与家庭结构、劳动力结构 一、东北里生产队的家庭结构 二、家庭结构对劳动工分收入的影响 三、劳动力结构对劳动工分收入的影响 四、劳动力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工分收入的变化 五、相同家庭劳动力结构与工分收入 六、农户劳动投入与保留 第七章 农户劳动配置与劳动力性别差异 一、研究使用资料介绍 二、北台子生产队的工分体系 三、北台子生产队劳动配置的性别差异 四、女性劳动配置与效率 五、农户劳动投入性别差异 第八章 农户劳动配置的家庭个体差异 一、各家户的劳动与余亏款情况 二、农户家庭供养比例与余亏金额的关系 三、劳动努力程度与劳动供养比例的关系 四、劳动努力程度不同的原因 五、劳动投入的家庭差异 第九章 农户在集体土地与自留地上的劳动投入质量 一、wen及其他人的研究 二、资料和研究方法 三、郭里人民公社简述 四、自留地产量计算 五、集体与自留地相比粮食产量差别 六、集体农业的效率 第十章 农户劳动投入与集体农业发展 一、劳动选择和集体效率 二、建立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研究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