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骧云 |
释义 | 简介高骧云(1796—1861),原名钰山,字逸帆,号鉴湖逸客,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县)安昌西横湖人。清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道光末咸丰间历任河北密云、蓟州、保定、良乡、怀柔、房山等七州县父母官,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咸丰十一年(1861)客死房山。道光二十年编撰《安昌志》。 生平高骧云于嘉庆元年(1796)生,咸丰十年(1860)春尚在世(但自叙该时已“卧病房山寓庐”)。道光元年(1821)举人。 高骧云为官半生,始于七品衔,终于芝麻官。但位卑怯能尽职,居官间始终体恤下情,勤廉为民,教化愚昧,导以开明,政绩卓著。在官场之风极为腐败的清末,高氏乃为数不多的勤廉之吏。 咸丰三年(1853)春,高骧云到任保定,其时该县南北洼地皆因去秋堤溃而淹于水中,民生困苦。为修复堤坝,高氏上书府台力劝相临各邑一同开工,以利救灾,并就关键的工费之难承诺:“卑职捐给饭食劝令合力助工”。 咸丰(1851-1861)年间,高骧云任房山县知县。他上任后,一改旧衙之风,常常是单人独骑,亲自深入乡间,察访民风民情。房山虽地处京畿,但因西北多山,百姓深居简出,故村民多不读书,知识贫乏,且孤陋寡闻,历届地方官员又多认为当地教育应从长考虑,因此对教育的重视也就无从谈起。高骧云则主张知识的传授与教育,在任期间,积极倡办教育,百姓深得其惠。 高骧云上任伊始,便开始着手编著县志。他摒弃历代修志前后相袭而很少实地考察的固习,亲自访查,足迹遍布于域内穷乡僻壤、河川峻岭,亲录亲记。在考察地理的同时,还就境内的诸多名胜古迹进行了实地考证。他所编著的《房山志料》,是明清时期仅见的一部房山西部山区的专辑志料,尽管不是一部系统的志书,但补前代县志之不足,专门对房山西部山区的山川脉络、里居远近分条缕析,兼作考订,并绘岭西、山后等图,堪称一部弥补旧志空白的山区志料专辑。光绪《顺天府志》称其为“最为有用之书”。 咸丰七年(1857),房山蝗灾扰境过半。高骧云面对蜂拥而来的蝗虫灾害,立即组织乡民积极行动起来,采用各种办法捕杀飞蝗。他日夜督捕,风餐露宿,忧形于色。有人散布谣言,称“蝗灾是天神所为,越捕越厉害,不如向神祈祷。”高骧云闻知后及时纠正,据理力驳。他不惜倾数年为官积蓄,出资千余,悬赏捉捕,在房山城南设场,论斤收买,不到10日,得虫20余石。当蝗灾降临之际,高骧云破除迷信,不遗余力,采用人工灭蝗,有效地遏制了蝗灾蔓延,这在当时的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高骧云任房山县知事连续十年,善政廉洁,两袖清寒,离任后闲居房山。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三日,逸凡以微疾卒于都下梓潼庙,年仅六十有六。死后家贫不能葬,仗着县人及亲友资助,才得以安葬于房山的北尚乐村。清代著名文人宗稷辰为之撰墓志铭。 著书更为难得的是高氏还是一位好学不倦、著述颇丰的学者。道光二十年(1840年)撰著《安昌志》,是为绍兴历史上第一部乡镇志。道光二十五年著《仰止编》三卷,利用是时所及之史料及历法对孔孟等圣人生卒一一考订。道光二十六年著《说性》一卷,对朱子“天理〉人性”之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评价。道光二十九年著《杂著》一卷,其内容为笔记性质的所见所闻、读书感想等。咸丰四年(1854)著《可也简庐笔记》一卷,其内容似高氏为多年失修的保定县志所纂写的有关地理、水利等文章。咸丰六年,著《孟子外书》四卷及《养恬斋笔记》一卷,前者为对湮没多年之《孟子外编》进行的编校考订,后者为覆职房山时的见闻及工作随笔。咸丰九年,著有《津河客集》一卷,内容似为记录与直隶北部相关的先贤名儒、名臣、循吏之事迹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