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登高 |
释义 | 高登高(1104-1159年)字彦先,号东溪,祖籍江西。出为福建云霄高氏太始祖。是为南宋著名的历史人物,理学家、名贤、文学家,被朱熹尊为“百世师”,《宋史》、《福建通志》、《漳州府志》、《八闽通志》、《广东通志》、《中国文学家词典》等都载有他的传记,《高东溪文集》载入清《四库全书》。 北宋微宗崇宁三年,高登出生于漳浦县(今云霄境内)。十一岁遭父丧,乃遵母命奋志求学,从师苦读于梁山西北麓“白石庵”(遗址尚存)。微宗宣和五年(1123)年,高登年十九,以学业优秀被推举进京入太学,与太学生陈东、张元干、徐揆等结为至交。末几,值金兵犯境、势逼京师。高登等太学士深知社稷危难,实是蔡京、童贯、李邦彦、吴敏等权奸误国所致,因而他与陈东等联名上书,奏请朝庭诛除蔡京等一伙“异名同罪”奸臣,委派忠臣李刚等到率官军迎击敌寇。此建议虽获朝中诸多大臣响应,但微宗被这些奸佞迷惑,不仅末纳忠谏、反而误听佞言,向敌求和,并罢黜抗金名将、尚书右丞兼东京留守李刚,导致形势日危。京城将陷之时时,皇室贵胄及显宦、缙绅、巨贾纷纷南逃,国子监六馆诸生亦多恐栗欲散,唯高登与林迈等迂回辗转,以避敌芒。迨敌寇退后,权奸却虚构罪名、诬陷高登,因而被摒斥回乡,时靖康元年(1126年)之事。 高登返乡后,一时心情忿忿难平,遂应漳浦杜浔乡宅兜村山阴高姓宗人之邀,偕母迁居至此,以藉居新环境聊解郁闷心情。他人在山野乡间,末忘家国大事,又数次上呈政见、却屡不见采用。迨南宋高宗绍兴之初,吕顾诰、秦桧任左右相,又一祸国奸臣当道,高登痛心疾首、自愧报国无门,爰于乡间设馆授徒,陈景肃即其高足之一。绍兴二年高登成进士,朝庭新君悉其文名与胆魄,委以下州文学、广西富川主簿、桂林六郡司法兼学官等职务。虽是职位卑微,但高登每司一职,莫不克尽心力,于国民甚有政绩。 绍兴八年(1138)年,高登奉命莅任改事堂审察,为朝庭研讨和审查改务之职。他秉性依旧,不畏权势,上万言疏与《时议》六篇,挟击时弊,获罪于秦桧。两月后被改调离外职,外放静江府古县任县令。在此期间,高登为县民秉公处事严惩恶霸,民众十分拥戴。事在不巧,昔时秦桧 之父曾经在古县当过县宰,如今秦桧 当权,有广西经略胡舜陟刻意巴结权相,提议将欲于古县为秦之父建祠纪念。高登闻之,严辞拒绝:“秦桧为相,误国害民,此祠决不可建”!胡大怒,立调他人取代高登。此时,高登也因母病告假归里,高登尚在归途,古县不仅“秦祠”照建,而且胡亲自为之撰记,极尽阿谀;同时他还诬告高登,朝庭偏信,下诏欲捕高登入静江府狱。时高母病殁于船中,他悲痛万分,暂殓母入棺权葬,自身北上请求辞官回乡丁忧兼“赎罪”,但秦桧必欲置其于死地万里后快末几而被解返静江入狱。后幸有友人保释。出狱之秋,高登便整装回乡,于途中有广漕司郑鬲、赵不弃仰其德行,共同劝勉高登留在归善县任代理县令,他接受勉留,又为当地办了不少的好事,民众有口皆碑,颂其德政。孰料秦桧闻知,一时震怒,再构罪名加害高登,将他编管于容州(即除弃高登名籍,贬至容州入籍监管),郑赵两人亦因此受株连降职候办。 容州地处穷乡僻壤,民间仰幕其名与学识,有识之士多有踵门请教者,他以讲学论道,种菜植竹为乐。时有其眷属自闽来侍。高登生四子:长名扶、次名持、三名振、四名拂(其子孙或返居故地云霄,部份迁入城关居住;或衍播广东乃至海外。因而漳浦实无高登裔脉;当年的山阴宗人也皆迁他处,所以迄今为止该地为别姓所居)。绍兴二十九年(1169年)八月十三日,高登病逝容州(今广西梧州属县),由其子运归故乡安葬。 迄今,位于云霄火田镇高地村中的高登旧居遗址尚存,宋淳熙年间(1183-1189年),高氏族人协同高登子孙就此地改建为当地的高氏家庙。以祈求灵庥庇护。该建筑物为二进一院,悬山顶木石结构,占地约1000平方米,历代屡遭兵灾损毁,又屡有维修。原大堂上立龛祀高登神像与画像,厢房中曾藏有明代刻本《高东溪文集》。迨新中国成立后,祀事废止,建筑物也日渐秃残,今仅存大门堂屋,其匾额为粉地蓝书,楷书“高氏家庙”四个大字,楹联红底黑字,楷书:“刚彦慧翁,千秋树功德;朋东仇桧 ,万古诤忠言”,字迹已是斑驳;门墩石鼓、石雕华表俱被今人移放家庙前的池塘边,庙埕也被垦为耕地。古存高东溪巨幅画像曾由高氏后裔世代保存,惜于“文革”期间佚失无踪。当年东溪手植苍松翠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大炼钢铁”而被伐毁。原有后世历朝的学子、进士如陈景肃、林缵、张士楷、蔡衍锟、陈天达等,都曾亲谒东溪旧居及“白石庵书院”,题留不少名句名篇,幸有部份尚流传于民间。高登的墓葬也还残存于火田高厝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