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富尔顿回收系统 |
释义 | HC-130H 增大航程的空中搜索救援回收型,从 C-130H 改进而来。正常载油量同 C-130E,这种特种型号飞机的特点是装有大功率的 3,661 当量千瓦艾利逊 T56-A-15 发动机,在使用中的功率降低到 3,362 当量千瓦,转场航程增加到 8,803 千米,飞机机翼得到改进,电子设备更现代化,机舱内增加两个容量各为 6,800 升油箱。机头上装有新型可折叠的回收装置,可反复从地面回收 227 千克重的人或物。机上共 10 名乘员。1964 年 12 月 8 日,洛克希德公司用艾利逊 T56-A-15 作为动力的第一架救援型 HC-130H 首飞。美国空军空中救援部队订购了 45 架,海岸警卫队订购了 23 架。该型标准救援设备有:4 只救生艇,两副担架,16 套人员回收装置,一台绞车,10 个照明弹发射器。 订购的 HC-130H 主要用于救回被击落的空勤人员,包括与航天计划有关的工作。HC-130H 载有附加设备,在货舱内载有 2 个 6,814 升的油箱。从外观看,该机的前机身上方装有一个大型球面观察窗,里面装有与“双子座”航天飞机共同使用的重返大气层库克电动跟踪系统。 该机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富尔顿回收系统,这个装置是 2 个安装在机头的长 4.42 米的尖齿,正常情况下,它们折叠贴在机身下,但使用时可以向前伸出成“V”形叉。飞机上还载有回收用具,包括救生筏和氢气球。后者在充气后浮在空中,气球与一条 152 米的绳索相连,绳索的另一端连有一套救生衣。当 HC-130以 225 千米/小时的速度迎风接近气球,用机头夹钳夹住绳索后,可以把 227 千克的重物拖出水面。然后气球被脱开,被救人员或物品用绞车提升到飞机内后,绳索被固定或收入货舱。如果接近失败,从机头到尾翼及翼梢的聚四氟乙烯缆绳可以使连在气球上的绳子避外飞机螺旋桨。美国海岸警卫的 HC-130 并不经常使用富尔顿装置。4 架美国空军的 HC-130H 被改装为 JHC-130H 型用于回收宇航用密闭小舱。 MC-130E 在 70 年代后期,美国空军开始执行一项“作战禽爪”的改进计划,以提高一部分 HC-130E 的性能用于在全世界的秘密活动。14 架飞机被改装成编号为 C-130E-1“大力神”,后来又称为 MC-130E。这种型号的飞机用于全天候昼/夜特种作战部队的渗透和撤离。其他的任务包括:心理战、空降、航空侦察和地面-空中救生。机头因安装(只有部分飞机)富尔顿求生装置和地形跟踪雷达而变得不太美观。其他设备包括:精确地形作图雷达、1 个惯性导航系统、保密的超高频/甚高频和调频无线电通信系统,左机翼下有 1 个可收回的前视红外探测舱和 1 个 ALQ-87 电子对抗舱,机组达 11 人。 从 1979 年开始,一批按照“作战禽爪”II 计划改进的飞机投入使用。这些飞机上装有更先进的电子设备,包括 AIR-46 雷达警告接收机和 ALE-27 干扰物布撒器。更重要的是这些飞机安装了可以从波音 KC-135 或麦克唐纳·道格拉斯 KC-10 飞机中得到空中加油的设备。MC-130E 型飞机被分配给 3 个作战部队。1 个是冲绳加手纳基地的 353 特别行动联队的第 1 特种作战中队,在欧洲的是德国莱茵-美因空军基地的第 39 特种作战联队的第 7 特种作战行动中队,美国本土的是佛罗里达州埃格林空军基地赫尔伯特机场的第 1 特种作战联队中的第 8 特种作战中队,后者既可承担作战任务,也可承担训练任务。1980 年 4 月这支部队曾出动了 3 架飞机运送 90 名特种作战部队的士兵通过埃及到伊朗试图解救人质。 HC-130B是搜索救援和回收型。原编号为JC-130B,用于回收“发现者”号人造地球卫星。 HC-130E为海上救援型。共生产3架。HC-130G原编号SC-130B,用于美国海军搜索救援海上遇难人员。共改装12架。HC-130H是增大航程的空中搜索救援回收型,从C-130A改进而来。正常载油量同C-130E,又在机舱内增加两个容量各为6800升油箱。机头上装有新型可折叠的回收装置,可反复从地面回收227千克重的人或物。机上共10名乘员。64年12月8日首次飞行,共生产70架。该型标准救援设备有:4只救生艇,两副担架,16套人员回收装置,一台绞车,10个照明弹发射器。投给被救人员的回收装置包括一个救生衣,一个充氦气球,一条152米的尼龙绳。绳固定在气球上,另一端与救生衣相连。救援时,飞机在低于152米的高度上以220~260千米/小时的速度迎风接近气球,机头回收装置的触角箝住尼龙绳,同时气球脱开,飞机将被救人员拖离地面或水面,通过回收绞车将其救入机舱,可同时援救两人。越战期间曾广泛使用。HC-130N机上采用了先进的方位仪,美国空军用来救援遇难人员和回收返回地球的宇宙飞行员密封舱。共生产15架。 HC-130H 增大航程的空中搜索救援回收型,从C-130A改进而来。正常载油量同C-130E,又在机舱内增加两个容量各为6800升油箱。机头上装有新型可折叠的回收装置,可反复从地面回收227千克重的人或物。机上共10名乘员。1964年12月8日首次飞行。共生产70架。该型标准救援设备有:4只救生艇,两副担架,16套人员回收装置,一台绞车,10个照明弹发射器。投给被救人员的回收装置包括一个救生衣,一个充氦气球,一条152米的尼龙绳,绳的一端固定在气球上,另一端与救生衣相连。救援时,飞机在低于152米的高度上以220~260公里/小时的速度迎风接近气球,机头回收装置的触角箝住尼龙绳,同时气球脱开,飞机将被救人员拖离地面或水面,通过回收绞车将其救入机舱,可同时援救两人。MC-130E“战斗爪”飞机是在C-130运输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其主要用途是隐蔽护送、机降(伞降)侦察?破坏人员并保障其供应和后撤。此外,这种飞机还能用于空降地域的侦察以及为MH?53H等直升机进行空中加油。 从外观上看,MC-130E与原型机的区别是加大了下垂的机头整流罩,在整流罩上部有“触须”,即专用起重臂,用于在飞机不降落的情况下抓住人员和物资回收系统绳索。飞机的尾部(包括货桥和货舱门)都经过加固。货舱门有两种既定的开启位置。这就有可能使用伞投系统实施空降。这种伞投系统可以使飞机在75米的低空以400多千米时速飞行时进行空投,而通常从C-130型飞机上进行空投要求的最低高度为250米,速度不应超过220~240千米/小时。 飞机不降落时从地面回收人员和物资的回收系统是由带悬吊装置的专用飞行服、小型系留气球、尼龙绳、压缩氢气瓶等组成。所有这些都装在带有降落伞的一个口袋中。在回收区域,机组人员把这个口袋扔下去,回收人员找到口袋后,穿上有悬吊装置的服装,用氢气给气球充气,并使气球上升到150米高度。然后背风坐在地上。飞机从下风方向进入,时速280千米,高度120米,抓住绳索,割去气球并爬高脱离,同时用绞车把人吊起。在飞机抓住绳索时人被用力往上一拉,大约可升高到100米,以避开周围的障碍物。 机组人员9~11人(依执行任务的性质而定),其中有飞行员2人、领航员2人、随机工程师1人、无线电报员1人、电子对抗设备操作员1人、前视红外系统操作员1人,其余是空投和起吊人员或物资的专业人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