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病句 |
释义 | 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词序颠倒;(2)前后矛盾;(3)成分残缺;(4)指代不明;(5)标点错误;(6)关联词用错;(7)重复啰嗦;(8)搭配不当;(9)归类有误;(10)不符合事实等。 病句的定义所谓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语法错误)或客观事理(逻辑错误)的句子都是病句。 病句的类方法辨析病句的方法有三步: 1、读。 调动语感查语病。 2、提。 提出主干查枝叶。 3、析。 语法无误析事理。 病句辨析例子1、上星期去植树了。 [分析]没有主语 [修改1]我们全班上星期去植树了。 [修改2]上星期我们全班去植树了。 2.今天,全体三年级一班同学看了电影。 [分析]用词颠倒 [修改]今天,三年级一班全体同学看了电影。 3.他的看法是对的,正确的。 [分析]用词重复(两个词或两个以上词义相同才能称用词重复。) [修改1]他的看法是对的。 [修改2]他的看法是正确的。 4.同学们坐在宽广的阅览室里看书。 [分析]用词不当 [修改]同学们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 病句的修改方法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 例: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此句中“从......中”介词句式有错。 (5)关联词语残缺 例: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枝树枝。 ·在“体形”前加上“而且” 。 例:这次学术会,时间并不长,收获很大。 ·加上“虽然……但是……” 。 例:即使你讲得再好,我们(也)不听。 例:(即使)家大业大,也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6)定语、状语残缺或不完整 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青壮年劳动力就业是 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相当时间”一般是着某一个时间,并不表示一段时间。用“相当”作定语是不完整的,必须加一个 “长”,使“相当长(的)”作定语。 成分残缺(1)主语多余 例: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 ·去掉“风格” 。 (2)谓语多余 例: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去掉“进行” 。 例: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 ·去掉“打” 。 (3)宾语多余 例: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记》的编写。 ·去掉“的编写” 。 例:今天,我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 ·去掉“的地方” 。 (4)定语多余 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 ·去掉“的距离” 。 例: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 ·去掉“离现在” 。 (8)误用“的”字 例:出人意料的是,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 ·去掉“的”,改为“物价下跌” 。 例: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到毁灭。 ·加上“的”,改为“历代的动乱”;去掉“的”,改为“气候潮湿”。 语序不当(1)定语位置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把“棉花的生产”改为“生产的棉花” 。 2.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3.两个定语先后语序不当 例:这次展览会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并在“前”后加“的” 。 (2)状语位置不当 1.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发挥学生的充分的作用。 ·将“充分的”调至“发挥”前 。 2.两个状语前后位置颠倒 例: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头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传说中的那位神猎手。 ·将“顺利地”与“按照高老头画的那张简图”位置对调 。 例:李强把张卓不放在眼里。 ·把“不”调至“把张卓”前 。 (3)多项定语 1.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2.表时间或处所的 3.表范围的 4.表情态或程度的 5.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例:许多老师//昨天 在休息室里 都 热情地 同他 交谈。 ·时间 处所 范围 情态 对象 例: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世界各大报纸都作了详细报道。 (5)虚词位置不当 1.副词“不”的位置不当 例: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把”字句否定副词应该放在“把”字前面 。 ·把“不但”改为“不仅” 。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把“也”改为“就”。 结构混乱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是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被……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2、中途易辄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着说下去,却用“中国的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3、反客为主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代。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 4、结构混乱 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看法。 例: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 ·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可以拿“创作方法”作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作“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表意不明分为“费解”和“歧义”。“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讲法,都是表达不明白,要读者伤脑筋。 1、费解 例: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 2、歧义 例: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是“其他学校”,还是“其他领导”,发生歧义。 不合逻辑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学习有态度和方法之分。 ·“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句式杂糅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用作另一句的开头。 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应该删去“我们”。 常见句式杂糅形式1.本着······为原则(本着······的原则,以······为原则) 2.对于······问题上(对于······的问题,在······问题上) 3.由于······下(由于······,在······下) 4.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5.借口······为名(借口是······,以······为名) 6.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7.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8.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制而成的) 9.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10. 围绕以······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以······为中心) 语意重复在某个中心词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一个与中心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常常会出现句中某个成分的多余而导致语义的重复。 例:我们可不要白白虚度了此生。 ·“虚度”即白白地度过。 前后矛盾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应该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否定不当例: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应是“谁也想象得出”。 病句修改的符号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 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方法。 B.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通过。 C.谁也不能否认地球不是状语与中心词、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是否搭配,A项属于违反逻辑的问题,文艺节目概念的内涵不包括气功。 【例题4】 选择词序正确的一项( ) A.狼和小山羊的争辩,狼没有什么话再可说了。 B.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C.我们坚决执行《教育法》,认真学习《教育法》。 D.对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大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解析】 D正确,A、B、C词序不当。 【点拨】 A项,再,应放“没有”之前。B项,“两千多年前”应放文物之前。 C项,应是先学习,再执行,才符合逻辑。 【例题5】 没有语病的一项( ) A.王刚和李明在路上遇见了,他告诉他昨天他买了一套《初三总复习》。 B.聪明和才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实践获得的。 C.两个人协商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 D.听了张海迪的报告,对我的启发教育很大。 【解析】 没有语病的是B项。 【点拨】 A项,指代不明,三个他是谁?不明确。C项“协商”词义范围应针对组织之间,个人用“商量”好。该题属于用词不当。D项,句式杂糅,将“我听报告”与“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两句话混杂在一起,造成结构混乱。 【例题6】 修改下列病句。(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在原文上改) A.吴雄的壮举,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在极度的激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B.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 C.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提高认识的方法。 D.尽管老师怎样批评,他的毛病总是不改。 【解析】 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大家”。B成分多余,“无声的”删去。C调序不当,将“提高认识”调到“有效”之前。D错用词语,将“尽管”改为“不管”。 【点拨】 修改病句的方法是缺的补,成分缺少什么补进什么。多的删,成分多余的要删去,次序不当的要调,用错的词,要改换。修改后的结果要符合语法规律,要合乎逻辑要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