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病毒性出血热
释义

病毒性出血热泛指一种常伴以出血症状的严重综合症。它是由数类卫不同组别的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性出血热的重要例子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马堡出血热、拉沙热、裂谷热、登革出血热、黄热病及天花等等。

简要介绍

由虫传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多种。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出血,严重的可导致休克。又可按肾损害的有无分为两类,有肾损害的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现了十几种由病毒引起的出血热,病原分属于4科,即披膜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沙粒病毒科和Filo(线状)病毒科传播方式有4种,即蚊媒、蜱媒、动物源性和传播途径未明。其中在中国广泛发生的是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和在新疆发生的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各种出血热的确诊需要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这些病都无特效疗法。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补液、输血和抗休克治疗。有肾病者,在无尿期可作肾透析疗法。防制和消灭传播媒介和储存寄主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和基孔肯雅病的疫苗正在试制。其余的出血热均已试用疫苗预防。

主要种类

主要有阿根廷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肾综合症出血热、拉沙热、奇孔冈亚热、登革出血热、裂谷热、黄热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凯沙努森林病、鄂木斯克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马堡出血热、吉亚萨努尔森林病、基孔肯雅病和天花等等。

症状体征

各种病毒性出血热,临床表现虽有差异,但都有以下几种基本表现:(一)发热

这是该疾病最基本的症状,不同的出血热,发热持续的时间和热型不完全相同。以蚊为媒介的出血热多为双峰热,各种症状随第二次发热而加剧,流行性出血热,则多为持续热。

(二)出血及发疹

各种出血热均有出血、发疹现象,但出血、发疹的部位、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轻者仅有少数出血点及皮疹,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大出血。

1.流行性出血热

在发病1~5天的发热期,呈急性病容,面、颊及上胸部充血、潮红,眼结膜充血。如酒醉貌,皮肤粘膜可见细小出血点,常分布于上腭、眼结膜、腋下及腋前后,呈簇集性分布或条状排列;部分病人在穿刺和压迫部位可见瘀斑,咽部多充血,结膜囊显著水肿,95%以上病人束臂试验阳性。到发病5~8天的低血压期各种症状加剧,此时充血现象消退,而出血现象加重,皮肤粘膜出血点增多,可融合成瘀斑,同时可伴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进入少尿期(多在病后第8~12天)时,出血现象更为显著,压迫部皮肤可见大片瘀斑,并可发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鼻出血等。2.登革出血热

登革病毒可引起无出血倾向的登革热,但近20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登革热,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和休克的重症流行,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有高热、肝脾肿大、休克和出血现象,多数病人在四肢、面部、腋下和软腭见有散在性瘀点,有时融合成瘀斑。此外,尚可发生红斑、斑丘疹及风团样皮疹,有些病人可发生鼻血、牙龈出血、胃肠出血和血尿等。

3.新疆出血热

病人发热时伴有面颈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在胸、背、腋下、面部、颈部及四肢有瘀点及瘀斑,在腋下多呈条索状排列;出血点是上身多,下身少,眼、软腭及齿龈亦有瘀点,注射部位可见血肿及瘀斑,眼球结膜有水肿。

4.远东出血热

该病由虫媒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啮齿动物,主要流行于美洲及朝鲜,突然发病。初起有发热、头痛、腰痛等全身症状,在结膜和皮肤(尤其是腋部)出现瘀点。5.阿根廷出血热

该病由虫媒病毒的Junin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螨,有发热、头痛、腰痛、齿龈及鼻出血等。

6.玻利维亚出血热

该病系由虫媒病毒的Machup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啮齿动物,初起有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部分病人皮肤感觉过敏,即使受光线照射后也能使皮肤产生疼痛,有明显结膜炎,眼眶周围水肿,但皮肤粘膜无瘀点,可有胃肠道出血,恢复期可发生弥漫性脱发。

(三)低血压休克

各种出血热均可发生休克,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流行性出血热休克发生最多而且严重。

(四)肾功能衰竭

以流行性出血热的肾损害最为严重,其它出血热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但多轻微,仅表现为轻到中度的蛋白尿。

传播途径

动物如啮齿动物通常是病毒的宿主。啮齿动物透过人接触它们的尿液、粪便、口水及其他体液而传播这些病毒,包括肾综合症出血热。拉沙热经啮齿动物携带,并透过飞沬或接触其分秘物传播。埃博拉出血热和马堡出血热的宿主尚未能确定。昆虫媒介如蚊子和蜱透过叮咬人或当人拍压蜱媒来传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经蜱媒传送;裂谷热、登革热等则经蚊叮而传播。

人也可透过照顾或宰杀受感染的动物以被传染的。埃博拉病毒和马堡病毒可以人传人,途径是经直接紧密接触受感染者或其体液,或间接接触受其体液污染的物件如针筒。裂谷热亦可经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如绵羊的血液或组织而传播,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

诊断标准

通过以下诊断,若确有相对应的症状或检测结果,即可初步诊断为病毒性出血热。

1.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天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2.尿检查:尿蛋白呈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

3.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呈阳性。

4.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5.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汉滩病毒(或EHF)抗原或病毒RNA。

鉴别诊断

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 DIC鉴别。以ARDS为主要表现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者区别。腹痛为主要体征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病毒性出血热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以ARDS为主要表现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者区别。腹痛为主要体征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会议建议将在欧洲和亚洲发生的伴有肾病的出血热总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将这组病毒定名为汉坦病毒组,本病毒传播很广,但本病仅流行于亚洲和欧洲的某些国家,其中以中国病例最多。流行学调查表明世界各地健康人群血清中均可查到有关特异性抗体,各地的啮齿类动物中也能检出病毒或抗体。中国的疫区范围十分广阔。1985年报告包括26个省(仅青海、西藏、宁夏和台湾未发现疫情)。高发病区相对集中。发病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隔3~5年有1次较大的流行。呈爆发或散发。有明显的季节性,1年可有两次高峰,分别为5~7月和10~12月。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与传染源接触机会多的男性青壮年发病最多。常发生在农村、山地小灌木丛林区、新开垦的地区或野营地等。本病可依据传染源分为野鼠型(由黑线姬鼠传播,多发生在野外郊区)、家鼠型(由褐家鼠传播,发生在城市或农村)和大白鼠型(由实验室的大白鼠传播,发生在实验室)。此外,欧洲棕背是欧洲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这些动物的尿、粪和唾液都带多量病毒,污染环境后被人接触、吸入或食入即使之受染。感染可以在鼠类之间或鼠与人之间传播。鼠螨有作为媒介的可能性。

病理改变主要是小血管的损害,由于小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血管内液体和血浆蛋白丢失,引起休克。尸检发现主要病变在垂体、右心和肾。皮肤、粘膜和各脏器发生出血,少数病例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本病可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是突然发病,伴高热、背痛、头痛、眼眶痛、腰痛和腹痛。第3~4日可在咽、软腭、眼结膜和躯干出现出血点。尿量减少,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血压正常。一般2周内恢复。少数病例仅有发热或肾功能不全。北欧国家发生的多为此型,病死率为0.5%。重型又称远东型,其典型者可分五个病期。

①发热期。表现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和腹痛、头痛、恶心、呕吐、面红、眼结膜充血、皮肤和粘膜有出血点及瘀斑。重症病人有腔道出血,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出血,并有脱水和血液浓缩现象。持续3~13日。

②低血压期。血压下降,有的发生休克。尿中出现白蛋白和红、白细胞及管型。持续1~5日。

③少尿期。前两期症状持续不退,出血现象加重,尿量减少,有的发生尿闭和尿毒症。持续3~5日。有的病人因肾功能衰竭或大出血而死亡。

④多尿期。尿量增多,可达4000~8000ml/日以上。症状减轻,体征消失。持续2日~1个月。

⑤恢复期。尿浓缩功能逐渐恢复,少数病例恢复期很长。本期可持续2~3个月。中国、朝鲜等地区多发生此型。匈牙利、保加利亚也曾发生此型。病死率为5~30%。

病毒性出血热不同表现

刚果出血热

1944年在克里米亚首次发现本病。1967年分离出病毒。

1969年证实此病毒与1956年从非洲扎伊尔(原名比属刚果)的发热病人中分离的病毒相同,因此命名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以后证明1965年从中国新疆出血热病人分离的病毒以及从巴基斯坦出血热分离的病毒都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相同。本病毒分布较广,从南部非洲通过撒哈拉地区经中欧、东欧、亚洲直至新疆。多种家畜和动物包括牛、羊、骆驼和野兔等均有自然感染。蜱是传染媒介也是储存寄主。曾从25种蜱分离到病毒,以璃眼蜱属最易感染本病毒。人类被蜱叮咬或接触污染病毒的物体而受染。

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内膜的损害导致红细胞和血浆外漏。脑、肝和心脏有充血、水肿、局灶性坏死和出血。在单核吞噬细胞内有特异的病毒抗原。

潜伏期3~6日,发病突然,表现高热、发冷、倦怠、食欲减退、头痛、背痛、腹痛、呕吐和稀粪。面部及躯干皮肤潮红,巩膜及眼结合膜充血,心率慢,血压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半数病人有蛋白质尿。在病期第3~5日开始出血,包括皮肤和粘膜的出血点、大片出血,牙龈、鼻、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的出血。10%的病人有出血性肺炎。1/3病人有肝脾肿大,腹部压痛。病人可能死于休克。在出血后1~10日逐渐恢复。轻型病例仅发热2~3日。

裂谷热

裂谷热病毒引起。本病是非洲一些地区的牛、羊中流行的一种动物病。接触动物的人可以受感染,病情较轻,仅有发热,但有时有眼病。1975年在南非首次报告,死亡4例。1977年传入埃及,引起人和家畜的大流行,病人约有20万,死亡598人。本病的宿主尚不清楚,伊蚊和库蚊都是传染媒介。人通过吸入或接触病毒的血液,特别是接触流产的病畜而受感染。潜伏期3~6日,发病急,突然高热、发冷、头痛、背痛、肌痛、面及眼结合膜充血,有时上腹不适、便秘。病后第2~4日出现黄疸、出血(出血点、大片出血、吐血、黑粪、牙龈出血),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肝坏死,预后差,50%病人死亡。部分病人在发热期后5~10日,热度再升,伴眩晕,有脑膜炎表现,脑脊液蛋白质增加,白细胞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部分病人在病的2~7日后发生眼病、中心视野丧失或视网膜炎等,常为双侧,40~50%有永久性视野损伤。

拉沙热

拉沙热是一种名为拉沙病毒所引致的急性病毒感染,流行於西非洲的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病毒的宿主是西非洲的野鼠。人类感染病毒後可以没有病徵,但亦可能病况严重,导至死亡。

疾病的潜伏期是6至21日。病者会发烧、疲倦、头痛、咽喉痛、咳嗽、作闷、呕吐、腹泻、肌肉痛、胸部和腹部痛楚;其中最重要的特徵是咽喉发炎及扁桃腺附有白膜。死亡率可达一成半。

拉沙热是经由气雾或直接接触染病的啮齿类动物排泄物而受感染,也可以直接经由病人在发热期转播。

目前还没有疫苗可预防拉沙热。前往拉沙热流行地区的旅客要注要个人卫生以减少受感染的风险及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避免在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出没作息。

2、切勿接触病鼠。

3、不要接触发高热的病人。

4、归来後如有发烧,应尽早求诊,并告知曾前往拉沙热流行区,以方便医生排除感染拉沙热的可能性。

吉亚萨努尔森林病

发生在印度迈索尔的吉亚萨努尔森林,由吉亚萨努尔森林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毒属于蜱传脑炎抗原复合组。约有10种硬蜱,一种血蜱可传播本病。人类常在旱季到森林工作时受染。潜伏期5日,发病突然,表现发热、头痛、肌痛、咳嗽、胃肠道不适、呕吐和腹泻,一些病人有出血现象(鼻衄和严重的胃肠道出血),一部分病人有双峰热,也可有虚性脑膜炎现象。恢复期时间较长。

鄂木斯克出血热

1947年在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地区发生的一种出血热。由病人的血液已分离出本病毒。本病常在捕捉麝鼠的猎人中发生。草蜱属和硬蜱属都是传播媒介。啮齿类特别是鼷鼠是主要的储存寄主。本病的症状与吉亚萨努尔森林病相似。常见的出血现象是呕血和子宫出血。后遗症较多,有听力丧失、脱发和神经精神的异常。

基孔肯雅病

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并分离出病毒,属披膜病毒科A病毒属。本病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流行,很多国家的健康人血中有抗体。某些伊蚊和库蚊是传染媒介。主要症状是发热、严重的关节痛,伴以食欲减退、便秘等。可有双峰热,在第二次发热时出现皮疹。一般的病情较轻。发生在亚洲的部分病人中有出血,如鼻衄、皮肤粘膜瘀斑、紫癜、胃肠道出血等。

肾综合症出血热

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或朝鲜出血热,是一种源於动物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源体是汉坦病毒。疾病广泛在世界各地流行,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欧、巴尔干半岛等地方。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区域;近年常爆发家鼠型出血热,主要在春夏季出现;而野鼠型出血热则主要在秋季丰收时出现。汉坦病毒主要存在於鼠类,但不会令鼠发病,而当病毒传染给人时,却可令人发病。潜伏期为2至4星期,可短至数日。徵状有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以及面、颈、胸皮肤潮红;随後有出血现象及肾功能受损,排尿量少,甚至休克。死亡率可高达一成半。

汉坦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4种∶

1、经呼吸道吸入受病毒感染的鼠类的尿、粪、唾液污染的尘埃。一般相信这是外国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被鼠咬伤或伤口接触有病毒的鼠排泄物而受感染。这是国内最主要的传播途经。

3、进食受病毒鼠粪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消化系统而受感染。

4、经虫媒,如鼠蚤,叮咬而受感染。

马堡出血热

马堡出血热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出血热病,人类及灵长类动物都可以感染此病。马堡出血热是由一种名为马堡病毒的丝状病毒(丝状病毒家族包括埃博拉病毒)所引致。此病毒一般出现於非洲东部和中部。虽然此种传染病罕见,但它可以引致高死亡率的疾症爆发。疾病的潜服期为3至10日。

早期病徵包括突然发热、严重头痛、非常疲倦及肌肉疼痛。约於发病後的第3天,出现严重水样腹泻、呕吐和肚痛;肚泻可持续一周。在第5至7天,身体多处出现严重出血症状,包括鼻孔、口腔、呕吐物、粪便。病者多因出血过多和休克,於第8至9天死亡。

马堡出血热病毒相信是经由未能确定的动物宿主传播至人类。病毒可由患者的体液(包括血液、粪便、呕吐物、口水、尿液、汗水或呼吸道分泌物)经极亲密接触而传染其他人。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在家中或医院内经亲密照顾严重病患者,或经某些殓葬仪式而受感染。如果传播是经针刺,则病情通常会更严重及迅速恶化,死亡率更高。人们近距离接触染病的灵长类动物或其体液亦可以受感染。

暂时没有预防马堡出血热的疫苗。预防马堡出血热的最佳方法就是:

1、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及使用肥皂洗手可把存在於手上的病毒洗去。

2、避免与发高热人士或病患者亲密接触。

3、绝不可接触任何生病或已死亡的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

4、不要进食野味,包括灵长类动物。

5、旅客於疫区返港後应留意自己十天内的健康情况。如有任何不适(例如发热、水泻、异常疲倦、肌肉疼痛、呕吐)则应马上求医,并告之最近的旅游纪录。)

治疗方案

各种病毒性出血热目前均无特效治疗方法,对大多数出血热病人,早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应积极合理地对症处理,对确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应争取尽可能早期进行抗凝治疗。此外,尚应积极预防及治疗休克、大出血、肾功能衰竭、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等。

疾病预防

预防病毒性出血热应采取综合性措施,主要是灭鼠、防鼠、灭蚊、防蜱咬等。

图书信息

基本信息

书 名: 病毒性出血热

作 者:罗端德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ISBN: 9787117119856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 元

内容简介

《病毒性出血热》从临床实用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病毒性出血热的基础、临床与预防研究进展,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流行性肾病(普马拉病毒出血热),克里米亚一新疆出血热、裂谷热、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拉沙热、阿根廷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登革热/登革出血热.黄热病、鄂木斯克出血热、基萨那森林热以及基孔肯雅热等。尤其是对国内常见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做了重点介绍。

全书共32章,内容详实、实用性强,可作为传染病专业临床医生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医学院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参考读物。

图书目录

第1章 病毒性出血热概述

第2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概况

第3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研究

第4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5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第6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

第7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特异性诊断第8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与监护

第9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休克的机制与处理

第10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出血机制及诊治

第11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心脏并发症

第12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肺部并发症

第13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肺水肿

第14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内分泌并发症

第15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第16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研究

第17章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第18章 普马拉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19章 克里米亚一新疆出血热

第20章 裂谷热

第21章 埃博拉出血热

第22章 马尔堡出血热

第23章 拉沙热

第24章 阿根廷出血热

第25章 玻利维亚出血热

第26章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第27章 登革出血热

第28章 黄热病

第29章 鄂木斯克出血热

第30章 基萨那森林热

第31章 基孔肯雅热

第32章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