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非侵染性枯萎病 |
释义 | 又名萎蔫病、叶枯病、枯斑病。病因较多,主要有干旱、沥涝、 风害、日灼、盐碱、机械损伤、土壤截层、漏层等。 干旱引发原因(1)干旱引发早春严重干旱,树木根系吸收不到应有的水分供给地上部分生 长,相反叶片的水分还要向根部回送,造成叶片失水,由叶缘向内 干枯,甚至脱落。对此应即行引水灌溉,促进树木体内水分平衡, 转化树势。 (2)生理干旱引发早春地下冻土层尚未解冻,根系没有恢复正常的吸水功能, 但地上部分水分大量蒸发。根系吸收的水分抵偿不了蒸腾消耗的 水分,树体出现水分失调或脱水现象。轻者放叶晚,叶片瘦小发 黄,叶片边缘或叶脉间局部干枯、凋萎、甚至早期脱落,重者未 及展叶即枯死。对此应在早春进行土壤管理,如清除冬季的培 土,挠划树围土壤增加地温,促进冻层融化。对已经发病的植 株,待土壤温度较平衡时,进行肥水管理,根部施肥与地上喷肥 结合进行。地上部分喷施磷酸二氢钾混入少量尿素,以增加营 养,尽快转化树势。 (3)干热风引发夏季酷热,特别是连续刮干热风,使树木枝叶水分大量蒸发, 在土壤水分较少的情况下,根系的吸水速度及吸水量小于枝叶的失 水速度和失水量,体内水分失调,轻者叶片暂时萎蔫,重者叶片变 黄枯萎。 对此应对林内及时灌水,既要提高土壤湿度,又要增加林地内 的空气湿度,能够抗御和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4)高温日灼引发夏季在晴好的高温干燥天气条件下,中午前后强烈的光照,会 使幼树叶片发生日灼伤,萎蔫甚至干枯脱落。一般林地湿润,林间 空气湿度大不发生此现象。 洪涝引发原因林地托涝积水,土壤空气不足,根系的吸收功能差。在此情况 下,由于树体缺乏蒸腾拉力,只有根压吸水,而根压吸水满足不了 对树体的水分供应。从而发生生理失水现象,使树叶发生萎蔫、枯 黄、甚至脱落。 对此应及时排水,防止林内水淹时间过长。水排净后对林地挠 划散墒,疏松透气,促进根系发育,转化树势。 土壤盐碱引发林地土壤中可溶性盐类,如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钠等积累过 多,渗透压大,使树木根部吸水困难而发生生理干旱。树叶自叶缘 逐渐向内干枯,严重者脱落。 对此应及时灌溉,淋洗盐碱,深中耕松土,阻止盐分上升。 机械损伤引发树木皮层被机械损伤后,由于破坏了运输水分养分的输导组 织一导管和筛管,使树体得不到正常的水分和养分供应,而发生 萎蔫,叶片干枯脱落。如果是破坏了树体的某一个侧面的皮层, 则同侧的树叶发病重。若树皮一周遭到破坏,会先落叶后干枯将树木截死。 土壤引发原因(1)土壤截层引发土壤中在根系的密集层中若有砂姜截层、胶泥截层、灰土截层, 这些土层结构紧密、坚硬,透水透气性极差。不仅截水,而且截根。 在此土层根系不能下扎,地上水不下渗,地下水不上返。杨树根系 的活动空间小,水分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叶片枯萎脱落现象,有 些林地落叶现象特别严重,不仅干枯脱落,而且带青脱落(青干〕。 此类林地易旱易涝,管理十分困难。 对此于造林前结合造林整地搞好土壤改良,如深挖沟打破硬盘 层,在林木生长期排、灌结合,保持土壤一定的含水量,维持树木 正常生长,可减轻枯萎病的发生程度。 (2)沙土漏层引发此类立地一般上层土壤较好,沙壤土或轻壤土,但下层土壤却 是无结构的砂土层,成为土壤水分的渗漏层。对上不保水,上部的 水分到达该土层后很快下渗到下层,杨树根系湿润的时间很短;对 下不吸水,砂土无结构,土壤中很少有毛管水,只有气态水流动。 根系吸收不到下层水分。因此常造成杨树枯萎病。 对此于造林前结合整地搞土壤改良,实行局部换表土栽植,在 林木生长期,应小水勤浇少吃多餐。延长土壤的湿润时间,可以减 轻发病。 杨树非侵染性枯萎病的发病范围很广,一般凡是非病原因素造 成的叶片萎蔫、变色、脱落、树木枯死等现象的病状,都应归类于 非侵染性枯萎病。此病的防治,应多从栽培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方面加以考虑。 防治非侵染性叶'枯病,应注意与侵染性叶部病害及缺素症的区 。非侵染性叶枯病,因干旱或生理干旱及皮层损坏引起,叶子边 缘或叶尖干祜、白色;侵染性缘祜病一般颜色发黄;缺铁或缺锌颜 色为褐绿发白色,一般为条线状,且叶部不萎蔫,细胞组织不干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