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番薯庆糕 |
释义 | 番薯庆糕绝对是台州的土特产。它纯粹是粗粮细做的典型代表。 从名称上来说,番薯庆糕的叫法也颇为别致。番薯庆糕确切的叫法是“番薯蒸糕”,但台州的“蒸”、“庆”的读音几近相同。不知是谁,率先将番薯蒸糕写作“番薯庆糕”,“庆”字带有喜庆的色彩,为大家欣然接受。大小饭店的菜单上写的是“番薯庆糕”,当地村民自己印制的包装盒上用的也是“番薯庆糕”,2009年台州政府公布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也确认了这一约定俗成的叫法。 番薯经过加工,可成为淀粉,可成为粉丝(台州人称“绿豆面”),也可成为果脯。番薯庆糕,选取的原料主要是番薯切成丝晒干后磨成的粉,俗称“番薯丝粉”。其加工的工艺并不复杂。在番薯丝粉中掺入一定量的糯米粉和红糖,拌匀后放入小蒸笼(事先蒸笼中要放好蒸布,防止粘住),再放在锅中蒸。待熟后,反扣在案板上,再在褐黄色的糕面上撒上一些桂花和芝麻,大功就算告成了。难做的地方主要是,如何把握好番薯丝粉与糯米粉间的比例。糯米粉放少了,则番薯庆糕糯性不够,显得过于硬邦邦;糯米粉放多了,则番薯庆糕有些粘牙,口感不好。只有比例恰当,才香糯可口。 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上半叶,当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儿童。有一次父亲单位里吃“忆苦饭”,吃的是用米糠和番薯丝粉做成的糠糕。大概是第一次接触这类食品吧,我颇有些新鲜感。加上食堂的大师傅只是象征性地放了些米糠,可能还偷偷地放上了些糯米粉,所以这糠糕口感并不差。小小的我竟吃了好多。这一顿“忆苦饭”竟让我回味了几十年。 其实今天的番薯庆糕与当年的糠糕有极为相似的地方。它是返璞归真、粗细搭配的理想食物,对吃惯了精细食品的人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回归自然的选择。很难想象,用极低廉的番薯,竟可以做出如此精致的美味佳肴,让吃过它的人久久不能忘怀。长潭产的番薯庆糕既延续了传统,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使它有别于寻常人家的同类绿色食品。它松软香甜,冷热同样好吃。桂花和芝麻,给这道糕点增加了不少香味。尤其是继续沿用原始蒸笼和箬帽当盖而蒸的传统,使得大酒店用现代化设备做出的番薯庆糕都自叹不如。 可见,变革是硬道理,有时传承同样也是硬道理。 不幸的是,我们往往强调变革的多,重视传承的少,如当下各地正在开展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活动,使得多少的古建筑古民居难逃厄运,历史的记忆逐渐被人们忘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