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律现代化:中国法治道路问题研究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9月1日) 平装: 313页 开本: 32开 ISBN: 7802265312 条形码: 9787802265318 尺寸: 20.8 x 14.6 x 1.6 cm 重量: 358 g 内容简介各国法律现代化的道路有两种最基本的选择:一种是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另一种是社会演进型的法治道路。前者特点:政府(国家)是法治现代化运动的设计者和主要推动者;露者特点:法治主要是在“民间”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和演变出来的,缺乏预先设定的目标和计划。 尽管二十世纪的中国曾经出现过地方性的民间制度创新的努力,但它最终并没有独立地成为法治化进程中的主要动力。原因是什么?…… 对于应借助何种动力来推进法治的问题,中国法学界主要有三种理论:第一、蒋立山先生倡导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第二,来苏力先生倡导的“社会推进型法治模式”。……第三、为避免前两种模式对政府及社会的作用过分张扬,部分学者折衷调和,主张“政府社会互动型法治模式”。 ——汪太贤、艾明《法治的理念与方略》 目录序:寻求对中国法律发展的实证解说 一、描述法律演进的三种理论模式 二、法律现代化研究的实证方向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与安排 第一章本土现代化理论与法律现代化 一、“现代化”概念:一种理论旗帜 二、法律现代化:概念与中国视角 三、如何看待法律的历史变迁? 四、法律与社会转型 五、中国的法治理想 六、法律现代化与法治概念 七、法律现代化类型划分的复杂性 第二章 中国法律演进的历史时空环境 一、西方法律的世界性扩张 二、“时空挤压”与历史时空结构的转换 三、法律演进中的时间因素 四、法律演进中的空间因素 第三章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原因分析 一、概念解说: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 二、历史时空背景下的法治道路选择 三、时间问题的再讨论 四、为什么没有走“社会演进型”道路 第四章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动力因素 一、本土政治资源 二、政府推动及与民众的关系 三、制度创新及与民众的关系 四、政府推进的成本 五、政府推进的局限性 六、政府推进型道路的“失败”与可能前景 第五章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的历史演变 一、清末变法:法律转型及其意义 二、辛亥革命及其后果:从“共和”走向“党治” 三、三十年代的宪政过渡与党治体制 四、毛泽东时代:从法律治理模式转向政治动员模式 五、二十世纪后期:回归法治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