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多重视野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周建渝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79727

出版时间:2009-07-01

版 次:1

页 数:199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多重视野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从解构批评、“文本互涉”、“多重对话”、读者反应批评等角度,重新诠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主要论点如下:从小说关于孔明病逝、曹操“奸雄”、刘备“仁义”、魏延“反骨”等叙述中,我们看到小说在建构某种意义的同时,逐步消解了这些意义,由此暗示出作品文字呈现意义的不稳定性,亦瓦解了文字表述似乎要导出的某种确定寓意。

小说引入《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早期文本中的叙述模式,将之转换成“天下三分”的宏观叙述及人物与事件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显示出小说对于此前文化传统的承续。

孙策与于吉、左慈与曹操冲突的叙述,呈现出不同意识之间的相互对峙与对话,以及小说多元化的意义。围绕吴、蜀联盟的“众声喧哗”所构成的大型对话,具有“复调”小说之特征。不同意识之间的互不相融,促成小说的开放式叙述结构。叙述人意识与小说人物意识之间持有的差异,为小说意义的呈现,提供了丰富内涵。

毛纶、毛宗岗对小说的评点是对文本意义的重新建构。它超越了文本字面结构所呈现的意义,不可能像客观论者和还原论者主张的那样,完全回到小说文本的原始状态之中。

作者简介

周建渝,祖籍河南光山,1955年生于重庆,1971年下乡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后改为西双版纳景洪农场),当过农垦工人、机关干事。1978年初考入大学,先后获得学位有:昆明师范学院文学士(1982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199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1995年)。曾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人文学科研究所副所长。出版论著有《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传统文学的现代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在世界各地发表中、英、日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后现代批评对小说批评传统的质疑

(一)“讲史小说”与“史实”的关系

(二)作者“本意”与文本“客观性”

(三)文本阅读与解构批评

(四)文本互涉

二 后现代批评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三 重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第二章 解构批评:《三国志通俗演义》文本意义之不确定性

一 “天意”乎?“人为”乎?——“孔明之死”叙述之意义解构

二 解构曹操“奸雄”之定论

三 刘备“仁义”形象的反讽与解构

四 历史叙述的反历史性——魏延的“反骨与“闯帐”

第三章 “文本互涉”视野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一 “合纵连横”与“义利之辨”:《演义》与《战国策》、《史记》在叙述模式与主题上的文本互涉

二 人物:项羽/吕布/关羽之叙述的文本互涉

(一)从项羽到吕布、关羽

(二)吕布与关羽之叙述的相互指涉

(三)赤兔马的叙述功能

三 谋臣的作用

四 以“三”为单元的重复叙事模式

五 “鸿门宴”母题的再现

六 青蛇与白蛇的呼应

七 预示性叙述

第四章 “众声喧哗”:《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多重对话”特质及其意义

一 孙策与于吉的对话

二 左慈与曹操的对话

三 两组对话之关系及其意义

四 大型对话与“复调”小说特征

(一)关于吴、蜀联盟的“众声喧哗”

(二)“仁”、“术”、“智”的多义呈现及其相互对话

五 叙述人的立场与小说人物对话的客观性

(一)“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二)“眇一目、跛一足

(三)“悔向辕门射戟时”

(四)“谁似忠心映日红”

(五)“三顾频烦”与“两朝开济”

(六)“曹操虽奸雄,又被玄德瞒过

(七)“天数茫茫”与“三分成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