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基嘎尔 |
释义 | 简介色登寺僧众表演的金刚舞,藏名叫“杜基嘎尔”即金刚神舞,又俗称“跳神”。金刚神舞,起源于八世纪中叶,吐蕃藏王——赤松德赞,为迎请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传教,并倡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齐全的藏传佛教寺院“桑耶寺”。为了能降魔驱神,莲花生大师应用特殊的法术舞蹈金刚法舞来征服妖魔,顺利建成——桑耶寺。表演者们头戴各种面具,手持各类法器,在开阔的场地中手舞足蹈。同时配上法鼓、钹、海螺、法号等吹打器乐,并根据器乐节奏进行边沿形式的一种跳神舞之意。是在大型佛事活动中,独特的浓郁密宗色彩的配乐舞蹈。色登寺每年举行三次金刚舞活动。 这种象征佛法形象的金刚法舞,经过后世藏传佛教大师们的相继改进和规范,作为密宗仪轨,传承至今。跳金刚舞,并不是世俗的普通娱乐活动,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佛事仪式,表演前要念经,表演时须以经文节奏而进行。跳金刚舞并没有歌唱,是以哑剧形式的系列舞蹈,台上的僧众们戴上牛头马面、人妖鬼怪的各相面具,手持各种法器,如刀、剑、戟、铃、钵等,身着奇异各色法衣进行表演,整个节目分为两个大段、13个小段构成一体,时而青面獠牙、凶神恶煞,猛烈舞蹈,时而天母护法、高僧诵经、祝福吉祥。最后除妖除魔、威猛狂舞、笑口大开。整个舞蹈动作,编排合理、有序,吹、打节奏强烈得体。表演勇猛、粗犷,节目奔放、激烈,场面宏大、壮观,给人以一种原始豪迈的美,情节引人入胜,身心震撼。藏传佛教的金刚法舞正是通过这极为特别的表演形式传达和显现出密宗的无上之奥秘,它以身、语、意三密相应相吸的仪式化集中展示深不可测的宗教内涵。外行者,只能体会到热闹的外在形式,而内行者,则能得到驱邪正道、直指心性的特殊领悟。据说,有艺术家将金刚舞经过编排,借助现代音乐剧的表现手段,搬上舞台,无法评论此种改变是否恰当,但独特的金刚舞是藏传佛教的活化石,的确是应发扬光大的。 起源“杜基嘎尔”起源于八世纪,距今已有1250年左右,当时为能降魔驱邪,莲花生大师便应用了特殊的法术舞蹈——金刚法舞来征服妖魔。1584年第一世木里香根活佛——桑杰·松赞嘉措在木里致力传播黄教格鲁派教义,将金刚神舞带入木里瓦尔寨大寺,经过数代木里藏传佛教大师们的相继改进和规范,柔和当地部分“舞”的元素后作为了密宗三大仪轨之一。 木里“杜基嘎尔”在20世纪40、5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多时参演者可达近百人。跳神舞,并不是世俗所认为的普通娱乐活动,而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佛教仪式,表演前要念经,表演时必须按照经文的节奏来进行。它没有歌唱,是哑剧形式的舞蹈,整个节目分为两个大段、13个小段,时而青面獠牙、凶神恶煞,猛烈舞蹈,时而天母护法、高僧诵经、祝福吉祥,最后除妖除魔、威猛狂舞、笑口大开。表现了各种护法神维护“法”的尊严,与妖魔争斗,最后保得天下太平的情景。木里的“杜基嘎尔”与其它藏区的金刚神舞在动作及其编排等方面有着区域性的差别,此外各寺庙的主神也不同。 文化发展“杜基嘎尔”是对藏传佛教金刚法舞的发展,它以身、语、意三密相应相吸的仪式化展示,达到藏传佛教驱邪正道、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特殊目的。“杜基嘎尔”是一种集音乐舞蹈、体育为一身的金刚法舞。 金刚神舞整套动作编排合理有序,吹打节奏强烈得体,毫无杂乱之感,情节引人入胜、留连往返,表演勇猛粗犷,节目奔放激烈,场面宏大壮观,给人一种原始豪迈的美。它特殊的面具、服饰、兵器、乐器等手工精细,件件华美,有浓郁民族特色,这些东西都要在师傅指导下才能制作完成,完成后仅服饰穿戴都要花费一定的功夫来研究,乐器的使用也要潜心学习才可以出演。所以“杜基嘎尔”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前夕,就因“破四旧”木里地区寺庙遭严重破坏,僧人、喇嘛被赶走,佛像、经典、文物、法器全被毁坏,各种宗教活动被停止,著名的木里三大寺只剩了部分残垣断壁,“金刚神舞”也随之消失殆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八十年代初开始修复木里大寺,恢复了一年一度的“燃灯节”庙会活动,通过部分在世老僧人、老信徒、老师傅的回忆,结合唐卡中众法神的装扮,木里大寺现有僧众重新制作服饰并编排了“杜基嘎尔”,使它以新的面貌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杜基嘎尔”不仅舞蹈、乐器需要师傅指导,就是服装、道具的制作也需要师傅亲自传授,这些年因老者的逝去,神舞缺少了专家指点;更因如今入寺僧人的减少,表演规模大不如从前,会跳神舞的僧人也寥寥无几;在现代文化冲击下,面具、服饰、乐器等方面制作渐失了原始风味,更是受经济拮据的制约,“杜基嘎尔”的保护和传承日益艰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