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都城道路 |
释义 | 秦咸阳的复道阁道甬道秦自孝公十二年(前350)由栎阳徙都咸阳,止秦王子婴(前206)向刘邦投降,共在咸阳建都144年。“京邑所居,五方辐凑”,形成了独特的交通体系。 秦始皇于攻灭六国的过程中,仿照各国宫室图形,在咸阳北坂建宫室数百处,藏美女万人以上。为了使其安全地、秘密地往来于各宫殿间,特设计了一种空中楼廊,名为“复道”。楼廊为两重,人行来往互不相见,因称“复道”。楼廊中开有窗户,可望见下面行人,类似楼阁,又称“阁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三辅黄图》记:“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秦的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为:“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此虽属文学作品,却勾画出秦复道的形象和宏伟规模。 “甬道”为两旁筑有护卫墙的夹道,设置于皇帝经常通行而又没有阁道的路段,是秦宫殿群问的特殊道路。 “复道”是中国早期军事防御中的一种建筑结构。《墨子·号令》记载:“守宫三匝,外环,隅为之楼,内环为楼,楼入葆宫丈五尺,为复道。”《墨子·杂守》记:“阁通守舍,相错穿室;治复道,为筑墉,墉善其上。”这种复道属于“守楼”形式,以利于军事防御。秦把复道应用于宫殿群间,是为皇帝行踪保密。 复道、阁道是伴随当时盛行的高台建筑应运而生的。有高耸的宫殿,便需要有悬空的楼廊与之连通。皇帝、宫妃通过复道、阁道乘辇车而行,既能保证人身安全,也不需要卫士清道戒严影响民间交通往来,这对京都市区社会交通有积极意义。 西汉长安的驰道复道《三辅决录》记:“长安城(每)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逵,以相经纬。衢路平正,可并行车轨十二。(城)门三涂洞辟,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为往来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一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则一条街分三途行驶。中间的一条称“中道”或“御道”,专供皇帝的车驾行驶,未经皇帝特许,他人车马不许进入“中道”,行人也不准穿越“中道”横过街衢。 汉长安城内有“八街(南北向街道)九陌(东西向街道)”,每个城门都有一条街道通向城内外。由于城内大街多为驰道,行人必须沿“中道”两侧行至规定转弯处,才能进入“中道”另一侧街道。《汉书·成帝纪》记:汉元帝墨守成规,严禁所有人穿越驰道。太子刘骜(后来的汉成帝)所居桂宫的南门——龙楼门与元帝所居未央宫的北门——作室门隔驰道(直城门大街)相对。某次元帝急召太子,太子出龙楼门后“不敢绝(越过)驰道”,只得沿着“中道”旁边的路向西绕行至直城门外,再转过驰道另一边东行人未央宫作室门,因而耽误了很长时间。当元帝问明太子迟迟未到的原因后,十分喜悦,同时,也感到拘泥于驰道制度有些不合情理,“乃着令,令太子(作为特许)得绝(横越)驰道”。 长安城郊的驰道,其“中道”同样严禁其他车马驶入。《汉书·薛宣传》记: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碰到下御史薛宣,“没入其车马,摧辱丞相”。 《汉书·翟方进传》记:翟方进“为丞相司直,从上甘泉,行驰道中(中道),司隶校尉陈庆劾奏方进,没入车马”。汉武帝时,太子刘据的家使去甘泉宫,乘车马行驰道中,“直指绣衣使”江充碰到后,没收其车马。太子刘据托人向江充说情,求其宽恕,江充不听,仍劾奏。为此,汉武帝曾赞赏江充:“人臣当如是矣!”“由是江充大见信用,威震京师。”但江充又怕太子将来即位后报复,就以“巫蛊术”陷害太子,逼得太子举兵诛杀江充,汉武帝误以为太子谋反争夺王位,派兵攻伐太子。太子出逃,死于湖县。这就是汉武帝时因驰道制度而演出的一幕悲剧。 “御道”除皇帝车驾经行外,有皇帝特许者亦可进入而行。《史记·滑稽列传》记:汉武帝的“大乳母”,因有养育之恩,“有诏得令乳母乘车行驰道中”。“有太后诏”者亦可行于“御道”。某次江充碰到馆陶长公主行驰道中(中道),“充呵问之,公主曰:‘有太后诏’。充曰:‘独公主得行,车骑皆不得’。尽劾没入官”[172]。 西汉时期驰道中央的三丈之路,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驰道制度,仅见于汉武帝及其以后的百余年中,到汉平帝元始元年(1),即正式颁布诏令:“罢……三辅驰道。”这是王莽当权时期在交通制度上的一项革新。 汉长安城内有未央宫、桂宫、长乐宫、北宫、明光宫,西城外有建章宫。在这些宫殿群间,除有街道相通外,又有复道相连结,使之“悬栋飞阁,不由径路”。《西都赋》对汉长安城宫殿群间的复道作了具体描绘:“辇路经营,修除(楼陛)飞阁,自未央(宫)而桂宫,北弥明光(宫)而亘(连接)长乐(宫);凌瞪道(阁道)而超西墉(西城墙),抿(混合)建章(宫)而连外属。”《三辅黄图》记:汉武帝“于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辇道为阁道,可以乘辇而行”。汉修筑复道是为了避免皇帝出行时在城中开路清道的麻烦。《史记·刘敬叔孙叔通列传》记:“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问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 汉代宫中设置“复道丞”,“复道丞主中阁道”。 唐长安城街道考古发掘证实,唐都长安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构成,平面呈长方形。外郭城有纵横25条大街,交叉分割出110个里坊。据《云梦漫钞》记:皇城内“纵五街,横七街,……各广百步”。此为百官经行之路,社会交通意义不大。中外商旅及居民则经常活动于外郭城及里坊内外。 唐长安城的皇城基本上即今西安城,是三省六部等官署所在地。南面3门,东西两面各有2门,都与城内主要街道相通。皇城北面没有城墙,隔横街与宫城南墙相对。宫城南面有5个城门,正中为承天门(约在今莲湖公园一带),北对玄武门,南对皇城朱雀门,与外郭城正南的明德门在一条直线上为朱雀大街,它是长安城的中轴线。实测宽达155米的朱雀大街,将长安城分为两半,东为万年县,西为长安县。 唐长安的街道都是东西、南北向,东西14条大街,南北11条大街,纵横交错,笔直端正。这些垂直交叉的大街,分割出100余个里坊与东、西两市。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云:“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唐代城市道路同其他建筑一样崇尚宏大壮丽。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队调查,长安城的主干街道,凡通往外郭城内外者,宽度多在100米以上,一般街道也宽达数十米。如皇城南第一大街(金光门至春明门大街)宽120米,在朱雀门外与朱雀大街相交,为全城的交通枢纽。在这个交叉十字西南的通化坊(今西安市黄雁村附近)内设置都亭驿,为全国驿路交通的总汇。全国最大的市场东市、西市,亦位于这个交叉十字的东、西两侧。 朱雀街东侧5街,其宽度依次为:安上门南大街67米;启夏门大街134米;望仙门南大街68米;东市东侧大街68米;顺城街25米。朱雀门西侧5街,其宽度依次为:含光门南大街63米;安化门大街108米;景曜门大街63米;光化门南大街残宽42米;顺城街20米。皇城与宫城间的横门大街,史称宽“三百步”(441米),实测残宽220米,成为交通广场。 唐代城市道路修建,技术要求很高,且重视绿化。路面均呈龟背形,中间高,两侧缓坡低下。朱雀大街路土厚0.4米至0.5米,夯打坚实。所有主干街道两旁均挖有排水沟,一般宽2.5米以上,皆口宽底窄,两壁倾斜。朱雀大街西侧排水沟,上口宽3.3米,底宽2.34米,西壁深1.7米,东壁深2.1米,两壁呈76度斜坡。沟壁坚实光整,未加木板或砖石垒砌。有些排水沟终年流水,美化环境。街道两旁,规定栽植槐树、白杨、柳树、果树等。故当时街道又称之为“绿槐十二街”或“槐街”、“槐衙”。唐诗中有“垂杨十二衢”及“夹道天桃满”、“千条弱柳垂青锁”[173]等句。而宫城、皇城内多种梧桐树。垂柳掩映,梧桐浓荫,街道车马轰鸣,男女熙熙攘攘,长安城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唐长安城为纵横街衢分割而成的里坊、市场,为封闭式建筑,各成一个单元。各里坊因所处位置不同,里坊街道亦异。朱雀街东、西两侧的里坊,在四周高大的围墙中,每面各开一门,坊内开辟十字街道。皇城以南的36坊,由于面积较小,只开东、西两门,坊内也只有一条东西大街。坊门每天早晚按时启闭,交通管理严格,只有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解除宵禁,全城男女老幼可以通宵出入街衢、里巷赏灯[174]。 各里坊内的十字大街或东西大街,均直通坊门,宽15米左右,与坊外的主干大街相通。除这些坊街外,另有巷道通往各住户,巷道又称“曲”,宽2米许[175]。巷、曲并非笔直,故又称“狭斜”。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云:“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唐都长安的商业贸易是在规定的里坊内集中进行,与后世的满街店铺不同。长安城内有东市、西市,均位于主干街道侧近。东市即隋代的“都会市”,位于春明门内大街南侧(约今西安交通大学西边),西市即隋代的“利人市”,位于金光门内大街南侧(约今西北工业大学西边),东西相对,各占二坊之地,“皆方六百步”[175]。市内各有2条平行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在市中心呈井字形交叉,把各市分为9个区。每个市区内还有许多小巷道。西市内4街各宽约16米至18米,各条大街路基均混以石子夯实,路面坚硬。路两侧有排水沟,经常进行清理。考古发掘探明,分早晚两期修建,上下重叠。早期的水沟较窄而深,沟壁未砌砖,但两壁附有木板,木板外加立柱,以防沟壁坍塌。晚期水沟较浅而宽,底和两壁均有砖砌。在水沟外侧还有宽约1米的人行道。在一些巷、曲街道下,发现有暗排水沟与市内大街排水沟相通。 西市靠近永安渠、漕河,交通便利,促进了西安的繁荣。当时从西域来的客商,从开远门(长安西城北来第一门)或金光门(长安西城北来第二门)进城,首先在西市落脚,西市的丝行、绢行,又为西域商人提供了充足的货源。所以,隋唐时“丝绸之路”的丝绢贸易,主要是从西市开始的。 唐都长安的宫殿建筑群由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组成。为了住在大明宫、兴庆宫的皇帝、后妃去曲江池芙蓉园游乐方便,在东城墙内修了一条夹城复道,考古探测证实,夹城墙位于东郭城墙内侧23米处,长约8公里,墙基的宽度、深度都与东郭城基本一致。夹城道经过城门时,在城门两侧修有石铺磴道,使复道由城门楼上通过。夹城道南端新开一门,约在今曲江池东南新开门村一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