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介庚 |
释义 | 高级农艺师,男,汉族,1927年9月出生,江苏省启东市(县)人。1942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通市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87年12月离休,享受厅局级待遇。主要业绩:建国前在抗日反清乡斗争中历任乡指导员、游击队队长,连支部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启中区队指导员,东南人民自卫总队部民兵干部训练班支部书记,县委青工部干事,东南启、海分治时任启东县委民运部秘书,参加惩奸和“五 四”土改。在解放战争中任启东区委巡视员,情报站站长。董介庚同志在反“清乡”斗争中,坚持原地斗争,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发展和扩大抗日武装,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开展群众性游击斗争,为粉碎日伪“清乡”阴谋作出贡献,锻炼成为合格的战士。在解放战争中任情报站长,在据点密布,碉堡林立,联络线被完全切断的情况下,情报工作困难重重。原先的情报线要重新连接,新增的据点要增加布控力量。他不怕牺牲,深入近据点地段,依靠基本群众和统战工作完成接线布控任务,鼓舞站员士气,“人自为战”,分化瓦解敌人。为我军33旅7团攻克新安镇据点,为启东区游击营徐三窑伏击战,逼退东安镇敌据点、白天奇袭郁家村据点提供了有效情报。建国后,他改行“从农”,为了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他服从组织安排。在农业上他是外行。他执行毛主席“外行要变内行”的指示。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白天工作,晚上自学到深夜,读完农学专业大学课程,参加《语言文学》函授班学习,学《逻辑学》、《语法修辞》等书籍和农业科技杂志,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当好了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在“文革”、“反右倾”运动中受到了错误批判,并降级使用。他丝毫不计较个人恩怨、荣辱、得失,继续认真工作,进行创造性劳动。他在技术业务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专区稻麦原种场任场长,观察调研了三个月,从秋播时着手改革,整合农场力量,强化各部门配套改革责任制,在棉花生产中实行技术革新,使1700亩棉花单产增长78%,每百斤皮棉产值增长31.2%,使农场扭亏增盈。他在如皋创造了玉米营养钵育苗办法,一举攻克了“水旱三熟制”晚稻翘穗问题,使玉米、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00多公斤。在专区科委与供销总社合作,主编《农村多种经营手册》(40万字),在江苏全省印刷发行近40万册,与专区科协秘书吴菊芳合作,主编审《家庭副业图集》,成为江苏科技出版社的畅销书,向全国发行8.5万册;在老科协受市科协委托,与退休园艺、植保工程人员合作,编审了《花卉种养技术》,印刷发行一万册。在1984年,他总结海安隆政蛋鸡研究会产供销一体化的经验时,认定为中国农村新的合作方向。在全国科普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上被中国科协选为23篇发言介绍材料之一。他在老科协工作是无偿奉献,一干就是十五年,期间还兼茶花协会会长,供销社棉花顾问,食用菌研究会顾问,今年10月被老促会、老年科协农业分会继续聘任为高级顾问。农业分会承担软课题调研,他不顾年老体残,下农村、进企业,深入各地参加调研,并主动承担撰写调研报告任务。在世纪交替前后的五年间交出了五份报告供省、市农业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三篇论文为《江苏老科协通讯》摘编刊登,一篇为省老科协理事长石坚看重,推荐给省委、省政府农业领导参考。一篇为市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刊登。《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机制的研究》等三篇文稿,为农业分会录入《情系“三农”再作奉献》一书中。《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获市政府2003年度科技进步四等奖。他为科学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南通师专》、郊区、街道做科普讲座50多次,受众一万多人次。在科普宣传周活动中,成绩显著,1996年-2002年,年年被市科协评为“科普先进工作者”,1999年被市老科协评为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00年为省、市老科协评为“全省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01年,省政府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科协联合授予他“全省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他的晚年先进事迹被录入江苏省当代老科技工作者风采录(第二集)《晚霞尚满天》。其一生业绩入编在《开国将士风云录》(第三卷)一书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