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部食蚊鱼 |
释义 | 概述东部食蚊鱼Gambusia holbrooki:是以小型无脊椎动物、蚊子幼体孑孓为食的鱼类。 鉴别特征体小,全长约30~50mm,稍侧扁。头扁平,吻宽短,口上位。体被圆鳞,无侧线,背鳍后位。雄鱼臀鳍鳍条特化为交配器。人们一直认为被引种到我国的是食蚊鱼,但近年从香港采集到的标本被鉴定为东部食蚊鱼(G.holbrookiGirard)。 生物学特性集群于湖泊、池塘、水沟等处,以水生昆虫为食。1年达性成熟,体内受精,卵胎生,在广东每年可产子鱼6~8胎,每次十余尾或几十尾。 原产地中、北美洲东部的江河湖泊。 中国分布现状现已散布于长江以南(包括台湾)各低地水体中。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因被误认为嗜食孑孓,可防疟疾而被广泛引进到世界各地;1927年从菲律宾引入我国。在香港,有关部门继续野放食蚊鱼作控制疟疾的生物防治工具。事实上已有很多实验证明食蚊鱼并不特别喜欢食孑孓,捕食孑孓的能力也并不比食性相近的当地鱼类强。食蚊鱼适应环境能力强,能生活于咸淡水及不同环境的水体中,杂食性,生长快,繁殖力强,卵胎生,耐温差、低氧及污染环境,在华南的低地水体中形成了优势种。由于可生活于咸淡水,食蚊鱼更可沿海岸线扩散到沿海江河中。由于竞争力强,对生态位相似的当地鱼类造成相当压力,更会袭击体形比自己大一倍的鱼类。在华南人类活动区,食蚊鱼已取代了本地的青鳉(Oryziaslatipes)和弓背青鳉(O.curvinotus),成为低地水体的优势种,危害到这些青鳉的生存。甚至影响当地蛙类、蝾螈等两栖动物的生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