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第2辑):技术异化论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 郭冲辰 著 陈凡,类成武 编 丛 书 名: 出 版 社: 东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20540 出版时间:2004-07-01 版 次:1 页 数:226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简介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第2辑):技术异化论》对技术异化的研究一直是技术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但是已有的研究多是针对技术异化的现象来讨论的,而对技术异化认识论和本体论方面一些问题的探讨尚不够深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就是《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第2辑):技术异化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厘正技术、异化和价值概念的内涵,是讨论技术异化的基点。技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工化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在价值范畴内,异化是相对于特定主体的价值负向实现过程、结果或状态,它体现于社会、生态和人本三个层面上;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即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正效应就是正价值,负效应就是负价值;价值有潜在价值、内在价值、现实价值三种形态。 从技术的价值形态入手,可以厘清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从技术的内在价值来看,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从技术的现实价值来看,技术是价值负荷的;技术价值的存在形式表现为一种形态上的演变,并在形态演变中实现其现实价值,技术现实价值的实现表现为社会、生态和人本三种价值实现类型。 历史上的技术异化观多是一种片面的技术价值异化观,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是一种合目的的社会价值观。技术异化是技术现实价值的负向实现,它存在于技术价值负向实现的一切过程、结果和状态之中,表现为社会、生态和人本三种技术异化类型。 从技术异化的本体论看,技术异化的客体性原因主要在于:技术结构价值、技术自然属性价值、技术功能价值和技术静态现实价值的负向实现;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在于技术创造主体和技术应用主体的失当价值观,这些都是非合目的的社会价值观。 弱化技术异化,必须以合目的性整合失当价值观,确立合目的的社会价值观,建立合目的的技术价值评价规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录总序 主编序语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技术异化理论研究评述 1.2.1 国外技术异化观考察 1.2.2 国内技术异化观考察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技术、异化和价值 2.1 技术的本质 2.1.1 历史上的技术观 2.1.2 多学科的技术观 2.1.3 人工化过程中的价值创造 2.2 异化观疏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